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杨礼赞》群文阅读 课堂实录

《白杨礼赞》群文阅读 课堂实录

《白杨礼赞》群文阅读课堂实录一、诗歌导入,融入情境【教师活动】:播放配乐PPT(诗歌原文),导入——同学们,我们常说诗言志,你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人托菊花冲天的香气,来赞美农民起义军的英勇无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托坚韧顽强的岩竹,来言说自己藐视俗见之志。

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王冕的《墨梅》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都借一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它们历经数百春秋的洗礼仍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其实,在现当代散文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写作手法。

郁达夫曾说:散文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作者借助“一粒沙”和“半瓣花”等物,来达到“见世界”和“说人情”的抒情目的,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托物言志类的散文。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调动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储备,理解诗歌内容,融入诗情画意的氛围之中。

二、品读形象,把握特点(一)解题入文1.【教师活动】: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课内文章《白杨礼赞》,从课文标题来看,哪个词语体现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呢?★学生活动★:回答——礼赞。

2.【教师活动】:追问——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请用原文中概括性的语句回答。

★学生活动★:浏览原文,回答一一因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二)品“物”之外在形象1.【教师活动】:提问——作者是怎么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不平凡呢?★学生活动★:默读文章,勾画相关语句,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一句总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力争上游”富有动感,它的奋斗结果就是两个“笔直”。

22)“它的干笔直,像加过人工”,“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叶子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泛出淡青色”;“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这些语句从干、枝、叶、皮、高等角度描写了白杨树外在形象的不平凡。

2.【教师活动】:这个问题学生能快速锁定原文第5段,比较准确地作答。

教师注意在学生作答后予以肯定。

3.【教师活动】:提升——这是一棵力争上游的树,这是一棵倔强挺立树,这更是一棵参天耸立,站成用永恒的树。

要求朗读——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声音,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学生活动★:男女生分层次朗读。

4【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注意“绝无”“绝不”“几乎”等词语的重音,让学生通过朗读进步一感受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

分男女生朗读。

女生朗读第5段第一层,男生朗读第5段第二层。

评价学生朗读——老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一棵棵笔直向上的白杨树,它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三)品“物”之外部环境1.【教师活动】:提问——作者既然是礼赞白杨,为何不直接写白杨树,而花很多笔墨先描写高原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2【教师活动】:点拨——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可能稍有困难,教师注意适当点拨:(1)抓住“单调”“惊叫”等词,感受到作者前后情绪的巨大反差——由低沉转为高昂,从手法上说叫欲扬先抑。

(2)抓住数量词“一排”“三五株”“一株”,数量在递减,但是震惊之情却在陡增。

3.【教师活动】:归纳——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更能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欲扬先抑、曲折有致。

(四)品“物”之内在精神1.【教师活动】:提问——作者除了从生长环境、外在形态两方面外,还从哪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呢?★学生活动★:浏览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屈与挺拔”等词语刻画出白杨树的精神品格。

2.【教师活动】这个问题学生能快速锁定原文第7段,比较准确地作答。

教师注意在学生作答后予以肯定。

提升——白杨树虽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的精神美让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

好一个“树中的伟丈夫”!三、感悟精神,理解情感(一)把握“物”之情感1.【教师活动】:过渡——众所周知,托物言志散文重在“言志”,就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那在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学生活动★:回答——赞美白杨树。

2.【教师活动】:追问——作者除了礼赞白杨,还赞美什么呢?★学生活动★:回答——①北方守卫家乡、坚持抗战的农民。

②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教师活动】:要求朗读——请你试着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活动★:个体朗读,领悟情感。

4.【教师活动】:指导朗读——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1)“极”、“极强”等词的重音。

(2)第一句与第二句之间的停顿要稍长,留给听者回味的空间。

(二)理解情感缘由1.【教师活动】:过渡——同学们能理解作者还在赞美人及其精神,太棒了。

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你能说说:追问——文中是如何将白杨的特点与北方农民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进行关联的呢?请在原文中勾画相关语句并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默读,勾画原文,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一一(1)聚焦第7段四个反问句。

(2)四个反问句的内涵: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3)四个反问句的作用: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构成排比,通过情感强烈的排比句来解释文章中物与情的内在联系,将对北方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推向了顶点。

2.【教师活动】:学生回答此问题会比较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点拨:(1)反问句、排比句的作用,即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深思,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增强文章的气势。

(2)四个句子一定要逐句品读,①由物及人一②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一③人的特点一④精神特点,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

3.【教师活动】:播放PPT(语段)及音乐,提问——请全班同学带着情感齐读这四个反问句?★学生活动★:学生齐读,领悟情感。

4.【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

特别注意:(1)反问句的语气语调;(2)排比句逐渐加强的音量。

(3)“至少”、“竟”、“又”等词语的重音处理。

5.【教师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走近了白杨树,走近那个抵御外敌的战争年代,更走入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中。

这棵白杨树必将在我们的心田上屹立不倒。

四、方法总结,思维提升1.【教师活动】:过渡——茅盾的《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从环境、外形等方面“礼赞”白杨树,其实更主要的是赞美白杨树的精神。

我们刚才围绕“礼赞”,层层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学习此类散文的普适性方法。

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提问——请总结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的方法?★学生活动★:回顾课上学习内容,借助板书内容对其进行梳理,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1.明确“物”的特点(外在形象(外在环境)、内在精神)。

2.理解“物”与“志”间的内在联系,即两者间的相似点。

3.领悟作者寄予所托之物上的情感。

2.【教师活动】:学生经过思考后,结合板书的内容,应该可以大致总结出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板书上的关键词:“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物与人的内在联系”“情感”等,借助这些关键词,学生更容易总结出方法。

播放PPT(方法总结),板书。

五、以一带多,比较整合(一)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1.【教师活动】:过渡——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了课内文本《白杨礼赞》,把握了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基本特点,并从中总结出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的方法。

接着,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两篇课外托物言志散文的代表之作:《闲读梧桐》和《好一朵木槿花》。

布置任务——用边默读边勾画的方式阅读《闲读梧桐》和《好一朵木槿花》,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阅读方法,借助表格的框架自主学习这两篇文章并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默读、勾画原文,先独立填好表格内容。

(二)小组内部交流2.【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学生默读勾画,完成表格的情况。

组织讨论——同学们的表格内容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一下你的看法,看看能否形成共识呢。

★学生活动★:小组内组员互相交流讨论。

2【教师活动】:小组交流时,教师走入小组中进行点拨:(1)在原文中勾画出关键语句;(2)抓住概括性的词语品读语句;(3)注意情感的多层次性。

(三)小组汇报交流1.【教师活动】:提问——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活动★:汇报交流。

2.【教师活动】:将组员完成的表格内容投影至大屏幕。

学生回答内容——《闲读梧桐》(1)外在形象:①第3段“大”“合抱之粗”“伟丈夫”“高大”“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概括出:高大秀美。

②第4—5段,写初秋和深秋中,爬山虎已落叶,而梧桐仍“笑对风霜”“伸开高冠……”,概括出:枝繁叶茂。

③第7段,一夜寒潮冷雨之后,树叶凋零但仍有“虬树挺干”。

(2)内在精神:分别对应上面分析的外在形象:①顽强从容。

②不畏寒秋、荫庇一方。

③一身傲骨,勇于抗争。

【教师活动】:以上两方面,学生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找出,或者稍加概括即可回答。

教师需注意的是:(1)学生找的特点是否全面;(2)概括的用词是否准确。

(3)“物”与“志”的内在联系:①通过上面的品折,从眼前的梧桐形象中发现了它人一样的性格。

面对风雨中的梧桐,引起对亲人音容及往事的浮想,“闲读”中触动了亲情:第7段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②第10段,读懂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梧桐之所以能在寒潮冷雨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它在抗衡自然的同时又顺从自然的周而复始的规律,洞悉自然的同时,又糊涂自然。

它从容、大度、宁静、虚空,是一种大彻大悟!此时也是读懂了外祖父的无奈与悲哀。

【教师活动】:第①点学生能比较容易从原文中提炼出来。

但是对第②点的理解可能不准确,不深入,需要带领学生品读:抓原文中的关键词“宁静”、“从容淡泊”,明确梧桐树的宁静和从容淡泊,理解外祖父的宁静和从容淡泊,还要理解外祖父不够从容淡泊这一层面。

(4)作者的情感:对梧桐树精神的赞美,对外祖父的缅怀、思念与敬仰。

【教师活动】:注意引导学生领悟多层次的情感:不仅是赞美,还有对逝者的缅怀,对外祖父伟岸人格的敬仰。

《好一朵木槿花》(1)外在形象:◎第1段,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