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县立中学2014年3月份月考历史试卷命题人:谢汉军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日本学者伊藤道治的研究,西周封建的诸国,主要分布于七个地区。
其一为王朝首都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地区,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豫、皖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至浙江。
其中,姬姓诸国沿着殷周交通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生产区相吻合。
这反映出西周向东分封的主要目标是A. 以藩屏周,巩固专制王权B.扩大疆域,稳定秩序C.控制农业生产区,加强统治D.严控异姓诸侯,防止反叛2.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出自《大学》)的说法,这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是维系西周等级制度的有效工具B.宗法制与分封制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C.表现了传统政治文化中较高理性成分D.宗法制按照地域远近来区别亲疏关系3.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4.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5.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
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6.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
这充分说明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一度出现反弹B.国王违背宪法规定肆意扩张权力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渐进性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7.2010年4月19日数百名荷枪实弹的美国民众在福特亨特国家公园举行集会,抗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实施的救市方案和医改方案违反“宪法原则”。
请问有权通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实施的救市方案和医改方案与裁决救市方案和医改方案是否违反“宪法原则”的机构分别是:A.国会、联邦法院B.联邦法院、国会C.参议院、众议院D.众议院、参议院8.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9.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10.对于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以下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另一种看法,甲午战争使中国在20世纪几乎遭到亡国之祸,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步。
下列不能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史实是A、唤醒了先进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新高潮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促使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D、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11.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推翻了封建帝制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D.实现了民族独立12.井冈山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陆定一语)”,其英雄的业绩与壮丽的山河交相辉映,构成得天独厚的特色风光。
井冈山“历史好”的主要依据是A.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B.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13、“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B.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D.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14、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川声执导的相声式的舞台剧《那一夜,谁来说相声》中一段写道,某老兵“第一次出国就是为了回国”。
对材料反映的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A.出国与回国的“国”分别指“台湾”与“大陆”B.老兵“回国”应该不早于1980年C.“老兵”回国是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后的结果D.当时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开始被打破15、下图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A. 实行地区不同B. 自治程度不同C. 社会制度不同D. 法律依据不同16、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
”他所说的“改变世界”应指A .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B .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终结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D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17、“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
”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A.占领德国B.建立北约C.实施马歇尔计划D.提出杜鲁门主义 18、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 .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 .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D .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19、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在古代两千年多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A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 .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C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D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20、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国家干预”在现代社会中,是政府与政策性干预来维护社会公正和经济正常运转;但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
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A .官营专卖B .市坊制度C .朝贡贸易D .闭关锁国21、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B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C .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22、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23、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时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
”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 ) A.恢复完善政治协商制度B.加强立法,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C.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尊严2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D.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25、“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开始于1978年底,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此时,促使中国发展的国内外有利因素明显增多。
”“国内外有利因素”是指①经济全球化逐渐发展②中国国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③“文化大革命”提供深刻的历史教训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业已开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二、材料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毛泽东在回顾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时说过:“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侯德榜,运输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
”(1)列举张之洞创办的重工业和张謇创办的轻工业。
(2分)卢作孚是重庆人,目睹川江上外国轮船横行霸道,他发愤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创办了民生实业有限股份公司。
1925年,民生公司以一艘70.6吨的小火轮起家,以爱国救国为号召,以精良的管理和高效的营运,仅10年时间就使外轮不得不退出川江航线。
这是近代中国罕有的民族企业通过竞争取胜的范例。
抗战时期,民生公司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撤退”,将大量工业设备和军工物资抢运入川,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抗战胜利时,民生公司已拥有船舶140余艘,航运势力及于日本与东南亚各国。
(2)为什么说“运输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4分)1984年,卢作孚之子卢国纪在重庆重建民生公司,经过21年的发展,民生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集团,服务领域涉及江海航运、公路运输、国际货代、国际船代、现代物流等。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该怎么做。
(4分)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分)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2分)材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什么经济政策?(2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一材料二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不得摘抄原文)(4分)(2)我国古代这一最早始于何时?是谁首倡的?我国历代统治者推行这一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什么?(4分)(3)我国古代这一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6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