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中国奴隶社会立法..

第2章中国奴隶社会立法..

第二章
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
与第 刑一 节 中 国 奴 隶 社 会 的 礼
一 夏商周的“礼”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二 夏商周的“刑”
一 夏商周的礼
(一)夏、殷之礼
1、礼的起源
“礼”,源于古代一种宗教祭典上的仪式。王国维认为这是祭祀时把两
块玉放在一个器皿里供奉给上帝或祖先,既表示敬意,又表示赐福保佑。
——郑玄注《周礼· 秋官· 司刑》:“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
百,劓、墨各千。” 2、《汉书· 刑法志》:“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禹刑”
为奴隶制肉刑之始;
3、初步确立了以习惯法为主体的五刑刑名:大辟、膑、宫、劓、墨。
二、 夏商周的刑
(二)汤刑
1、“汤刑”的创制
《汤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商朝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 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狭义是商朝的刑罚手段。 从文献记载上看,《汤刑》是商代的带有习惯法性质一个刑事法律,整 个商代一直适用。 《竹书纪年》:“祖甲二十五年,重作汤刑。” 《荀子· 正名篇》:“ 刑名从商 ” ,说明以刑法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法至商 已初具规模,商朝法律制度已较前有所发展。
周平王东迁后, 郑国 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 愈下。为了打击新兴 势力,周桓王用兵讨伐 郑庄公。然而周军大 败,桓王也被射伤, 险些被俘。自此周王 室的威信一落千丈。
一、礼崩乐坏与礼法之争
A、为国以礼,还是事断于法;以礼为是非,还是以法为权衡。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管仲:“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劝之以赏赐,纠之以 刑 罚”。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 量 也,谓之法。……和民强众,不知法不可。” 邓析:“事断于法”。 B、是否制定和公布成文法 “临事制刑,不预设法也”,“刑不可知,威不可测”。
宫罪五百、杀罪五百。
二、 夏商周的刑
2、吕刑
西周中期,阶级矛盾尖锐,西周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的 矛盾,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命吕国的诸侯兼周王朝司寇 的吕侯所作,它是一部刑事法律规范和刑事诉讼法性质的法 律文献,通篇体现了西周“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废 止了严酷的旧法, “作修刑辟”,因为是吕侯(亦称甫侯) 主持修订,故称之为《吕刑》或 《甫刑》 。 《吕刑》原本今也失传。今文《尚书》中现存《吕刑》一篇。 是我国现存刑法典籍中最早的法律文献。除减轻五刑并定型 化外,还明确赎刑制度,对西周的刑罚原则、诉讼制度和法 官责公制礼的背景和实质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总结、继承、完善, 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主 要有“畿服”制、“爵谥”制、 “嫡长子继承”制等,其中 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周公旦还制定子一
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
2、“汤刑”具体内容
《墨子· 非乐篇》:“先王之书汤之《官刑》有之……” 《吕氏春秋· 孝行览》引“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 20世纪初期出土的甲骨文资料证明,商代的刑法及诉讼制度已经较为完备。
二、 夏商周的刑
(三)九刑、吕刑
1、“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周朝初年制定的九篇刑书,《左传· 昭公六年》 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逸周书》中说“太史箧刑书九篇”,
一 夏商周的礼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 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 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如朝见天子、诸侯会盟等规定。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 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 礼哀寇乱。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
2、夏、殷时期礼的国家意志化
《礼记· 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
《论语· 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
其一,礼最迟在夏代就已出现,不然就不会有“殷因于夏礼”之说;
其二,夏、商、周三代之礼是一脉相传的,是“因”即继承的关系; 其三,夏、商、周三代之礼随时代而发展,有“损益”也即革新。
流刑
鞭笞刑
的第 公二 布节 、 春 秋 时 代 成 文 法
一 礼崩乐坏与礼法之争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二 成文法的公布及其影响
一、礼崩乐坏与礼法之争
1、礼崩乐坏之局的出现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阶级关
系的变化; 重要原因:周王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丧失。 (2)主要表现(附周郑交恶图) 2、春秋时期的礼、法之争 (1)礼法之争的本质 (2 )礼法之争的焦点
一 夏商周的礼
3、夏、殷之礼的内容和特征 A、在血缘部族基础上划分地域,明确等级和权利义务关系。 B、与宗统与君统合一政治结构相应,确定代位和财产继承 关系。
C、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核心,以天命制礼护礼。
——此时期的礼从实质看是习惯法,是血缘伦理道德及习俗 的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说该种习惯法是以血缘基础上的宗 法伦理为内容的。
3、周公制礼的作用 4、“三礼”——记载礼制的三本书
二、 夏商周的刑
《左传· 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
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
(一)禹刑
所谓 “ 禹刑 ” ,最先见于《左传》,传说为夏朝法律的总称。大抵是
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 1、 “ 夏刑三千条 ”
或指九刑,其具体内容已不可考;二或是指西周的刑罚,即墨、劓、剕
(刖)、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其主要立法精神在于严厉打击危害国家统治与社会秩序的刑事犯罪。 (即 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刖刑-砍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扑相当于笞、杖类刑) 《汉书· 刑法志》:周初五刑两千五百条,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刖罪五百、
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 的统治 。
一 夏商周的礼
2、周礼的基本内容——“五礼” ——吉礼、凶礼、嘉礼、宾礼、军礼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 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 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