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章台①夜思
【唐】韦庄
清瑟②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③,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诗人此时正避战乱,求官不易,流寓在湖北一带,于是写下此诗。
②瑟:古代弦乐器。
③楚角:楚地的号角。
A.长夜漫漫,诗人谛听着凄神寒骨的弦音,恰似凄风苦雨,怎能不倍感哀怨呢?
B.“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意象层层渲染,突出了“夜思”之苦。
C.夜思的原因是“芳草已云暮”,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已暮年的惆怅。
D.“秋雁又南回”点出清秋时节,故人不能来,乡书又不能寄,抒发思乡之苦。
7. C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①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②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即杜元颖。
②冷露:秋天的露水。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是“望月”,但诗人开头并不直接描写天上圆月,而是描写庭院中地白如霜,树上栖鸦停止聒噪的赏月环境。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丝丝寒意中不觉浮想联翩。
“无声”二字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抒发了家乡亲人入骨的相思之情。
D.这首诗以两句为一层,分别描写中秋月色和抒发望月怀人的心情。
中秋之夜普天下的人都在望着明月思亲,以写景起,以抒情结,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十分动人。
7、C中的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其实应该是推己及人,而且是他自己在思念。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7.B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讲解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章台①夜思
【唐】韦庄
清瑟②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③,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诗人此时正避战乱,求官不易,流寓在湖北一带,于是写下此诗。
②瑟:古代弦乐器。
③楚角:楚地的号角。
A.长夜漫漫,诗人谛听着凄神寒骨的弦音,恰似凄风苦雨,怎能不倍感哀怨呢?
B.“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意象层层渲染,突出了“夜思”之苦。
C.夜思的原因是“芳草已云暮”,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已暮年的惆怅。
D.“秋雁又南回”点出清秋时节,故人不能来,乡书又不能寄,抒发思乡之苦。
7. C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①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②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即杜元颖。
②冷露:秋天的露水。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是“望月”,但诗人开头并不直接描写天上圆月,而是描写庭院中地白如霜,树上栖鸦停止聒噪的赏月环境。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丝丝寒意中不觉浮想联翩。
“无声”二字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抒发了家乡亲人入骨的相思之情。
D.这首诗以两句为一层,分别描写中秋月色和抒发望月怀人的心情。
中秋之夜普天下的人都在望着明月思亲,以写景起,以抒情结,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十分动人。
7、C中的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其实应该是推己及人,而且是他自己在思念。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7.B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