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大学语文课堂模式
语文课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当谈到语文时,大家都会想到诗词曲赋,话剧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
不错,语文课上我们所直接接触的正是这些散发着墨香的作品。
文学作者都饱含深情的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或忧郁哀伤,或慷慨激昂,或闲适恬淡,或悲愤惆怅……每一篇作品都是一朵奇葩,让人感叹不已。
如何让读者、让学生更真切、更深入地感悟作者的感情,也正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
然而,中学语文的课堂上充满了“功利性”,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上课的同时,都将考试作为其研究的唯一目的。
这种功利性的教学课堂模式,无法让我们深入的感悟作者的情感,也无法从中拓展,学到更多的东西。
进入大学,语文课不再以这种形式出现,是自由的课堂,但通过了解,各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效果。
我认为,理想中的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一、文学盛宴,通古涉今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堂,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帮助学习者改善其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提高修养。
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文章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习者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二是通过学习,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
对于第一方面,我认为,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应该享受的是一场文学的盛宴。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学到本节课本篇文章所写的内容,而更应该通过当次课的学习,拓展学习,教师应该展示涉及作者的更多资料、文学背景以及相关的发展历程、相关或相似的更多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
在专题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音、视频资料,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和互动方法,诸如即兴作文、演讲、朗诵、辩论等,使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的兴趣,在课后会查找更多的资料或信息,帮助学习。
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讲到李白的《将进酒》,内容讲完后还剩余一段时间,于是组织同学朗诵比赛,确实产生了很好的学习氛围和效果。
那时候讲到诗歌专题,我们还举行了诗歌朗诵比赛,都达到了预期的辅助学习的效果。
语文相对于别的学科来讲本来就很特殊,我认为大学里的语文课更应该是一种“鉴赏课”,通过学习,不仅能够学习到从古到今从国内到世界的文学知识,更多的是感悟到艺术的美,生活的美,提升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二、思想开放,精神独立
大学语文的课堂应该充满思想火花碰撞,无论是与老师的想法还是与作者的情感,也管不着作者是唐朝人还是法国人,学生应该具有自己的思想价值取向,通过分析对比,产生自己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像中学一般,“被灌输”,为了应试而“苟同”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语文应该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人与人的思想价值观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同,无论是谁的想法,只要不违背常理,都是“标准答案”。
这也是所谓的精神独立。
鉴于此,我认为,理想课堂应是这样的:老师通过专题讲座,提出所研究、探讨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交给学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并让同学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重于质量,存华留实
当代很多大学里的语文教学只是为了规定的,必须上交的论文数目。
但这些论文的质量却并不如意,甚至不堪入目。
我认为,质量是关键,雕刻出一百只相同的小鸟倒不如认真去完成一个精致的创意的作品。
同时,相信有真正的思想的交流,作出论文是轻而易举的。
存华留实。
语文本来就应该是华丽的,但这种华丽不能覆盖其所应具有的实实在在的内涵,华而不实的文章就像绣花的枕头,禁得住看,却禁不住用。
太过刻薄的交流,只能让赏心悦目的课堂变得生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她(他)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而不是灌输,注重让同学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而不是侃侃而谈,全然不顾与学生的配合。
综合上述观点,我理想中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思想开放,充满墨香的,更多思考和交流的形式,每一次都应是一次盛宴,让学生真真正正获得或提升所应拥有的知识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