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类型:
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
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
胞饮(pin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
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
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
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首过消除(first-passelimination):口服吸收的某些
药物,在首次通过肠粘膜及肝时,可经受代谢
灭活,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此现象称
为首过消除(首过效应、首卡效应)。

首过消除显着的药物,口服用药量大,利用率低。

2)直肠给药
优点:避免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3)舌下给药
优点:无首过消除。

适宜脂溶性高,应用剂量小而高效,p.o.首过消除大的药物。

如,硝酸甘油应舌下含服治疗心绞痛(缓解发作)。

【吸收环境pH对吸收的影响】
pH改变主要通过解离与非解离分子的比值改变而影响吸收。

例:弱酸性药物易在酸性胃液中吸收;弱碱性药物易在碱性肠液中吸收。

意义:即改变胃肠道腔内的pH,可以促进或抑制药物的吸收。

如,抑制药物的吸收有利于解毒。

2.注射部位吸收
注射给药(injectionadministration)途径: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injection);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injection)。

特点:吸收迅速、完全。

脂溶性?脂溶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滤过
适宜消化道中易被破坏、不易吸收、首关消除明显药物。

3.呼吸道吸收
吸入给药(inhalationadministration),经肺泡上皮吸收。

4.皮肤、粘膜吸收
5.血管内给药
静脉注射、静脉点滴
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

三、分布
分布是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影响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多数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

血清蛋白是主要的结合蛋白。

游离型:分子量小、易跨膜转运、参与代谢和排泄、是活性形式;
结合型:分子量大、不易跨膜转运、暂时失活、不参与代谢和排泄,是储存形式。

结合型药物的特点和意义
1)可逆性:处于动态平衡,当已游离的药物被代谢和排泄,
可从结合型解离出游离药物补充。

2)饱和性:血浆蛋白有限,饱和后,增加药量,作用?,毒性
?。

3)竞争性:当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共存时,易发生竞争
血浆蛋白结合位点,结合力强者把结合力弱者从
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排挤下来,使后者游离浓度?,
作用?,毒性?。

2.局部器官血流量
血流丰富,分布快;
脂肪组织血流虽少,却是脂溶性药物的巨大储库。

3.组织的亲和力
某些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力,从而使药物分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组织亲和力高,分布多,如甲状腺对碘。

4.体液pH
临床上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尿液,能促进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由脑细胞向血浆转运,并促进从尿排出,因而可解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5.体内屏障
1)血?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脑细胞、脑脊液
脂溶性高,易脂溶扩散至脑组织。

2)母体血?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胎儿血
多数药物易进入胎儿循环。

穿透屏障,可能有利,可能有弊
透血脑屏障利:如:抗菌药治疗细菌性脑膜炎(SD治流脑)
弊:如:麻黄碱预防哮喘时有中枢兴奋作用透胎盘屏障利:如:母体服药防治胎儿疾病
弊:如:胎儿中毒,致畸
6.再分布(redistribution)
四、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

体内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1.生物转化类型生物转化两相反应
第一相: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
产物多数是灭活(inactivation)的代谢产物,但也有少数变成活化(activation)或毒性代谢产物。

第二相:结合(conjugation)
可使代谢产物水溶性和极性增高,利于药物经肾排泄,防止和减少药物在体内长期贮留及引起蓄积中毒。

2.催化酶
专一性酶:乙酰胆碱酶,单胺氧化酶
非专一性酶:(肝)药酶(hepaticdrugenzymes)
能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enzymeinducer)。

能降低药酶活性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enzymeinhibiter)。

意义:
药酶诱导剂与被药酶转化的药物合用,可使后者的代谢增强,其药理活性比单用时减弱,甚至无效;t1/2缩短,作用维持时间缩短。

药酶抑制剂与被药酶转化的药物合用,可使后者的代谢延缓,其药理活性比单用时增强,甚至产生毒性等后果;t1/2延长,作用维持时间延长。

某些肝药酶诱导剂可促使自身代谢增强,久用该药可产生耐受性。

五、排泄
排泄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它与药物的生物转化构成药物的消除。

肾脏是大多数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胆汁排泄也较重要。

某些药物还可从肺、乳腺、唾液、汗腺排出。

1.肾排泄:肾排泄药物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吸收与肾小管分泌。

1)肾小管再吸收
再吸收的量与尿液pH值有密切的关系。

临床上可以利用改变肾小管内液体的pH,以改变其中解离型与非解离型药物的比率来加速或延缓排泄。

2)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细胞有酸性药物、碱性药物两类主动分泌系统。

同类药物之间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分泌减少者,作用增强,作用维持久。

2.胆汁排泄
某些经胆汁排泄入十二指肠的药物的代谢产物,在肠中受细菌、酶的水解转化成原型药物,可被重吸收而再进入体循环,形成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circulation)。

意义: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消除缓慢,作用维持时间持久。

3.乳汁排泄
药物可经脂溶扩散进入乳汁。

乳汁偏酸性,弱碱性药物易经乳汁排泄,哺乳期用药应注意。

4.其它途径排泄
肠液、唾液、泪水、汗液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