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观察法

第四章 观察法

第四章观察法
第三节观察的类型(p70)
本章说明了观察法的概念、特点及基本原则,介绍了观察法的几种主要类型,讲述了观察法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记录阶段的内容及方法,指出了观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并对观察法的优缺点做了简要的评价。

其中重点和难点是掌握观察法的类型、实施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观察误差产生的原因等。

前课复习:
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简单回顾
观察法的涵义,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的地位,观察法的基本原则等。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s)是指研究者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物体或事件进行系统感知观察并记录、分析有关感性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应用最普遍,并且对于作为学前教育研究对象的幼儿而言,也是较适宜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要遵循的原则:
观察要有严密的组织计划,观察要有一定地知识准备,观察记录要系统、准确,正式观察之前要先进行预观察。

讲授新课: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者们将观察法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的对象不同)
直接观察:是指对当前所发生的事或人的行为的直接观察和记录。

间接观察: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来追溯和了解过去的社会情况和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

实物是指反映过去社会现象的各种物质载体,例如写实性绘画、古迹或遗址、各种腐蚀性或积累性物质痕迹,以及反映一定社会现象的物体或环境等。

例如观察一定时期内幼儿园阅览室中哪些书籍磨损严重,由此看出这一时期幼儿的阅读倾向;
间接观察法比较复杂,需要观察者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有时还需要有科学的鉴定手段和方法,而且在推论时也可能发生种种误差。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间接观察法应用很少。

2、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根据观察的情景与条件的不同)
自然观察是在一般的日常现实生活场景中,观察行为或事件的自然发生与进程。

简单举例说明:
在幼儿园中观察一个班幼儿的一日活动,可以从幼儿入园至午睡或从下午起床至离园作观察。

又比如在幼儿自由游戏时间观察幼儿的相互交往行为。

实验室观察是在实验室有控制的条件下的观察,需要设置特定的情景,观察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行为。

在这种实验室观察中,核心的问题是不能让观察对象知道被人“监视”,否则会影响观察的真实性,所以一般是借助一种单向透镜来进行观察,里面的人看到的可能是一块不透明的黑板,而外面的人却可以对里面一览无余。

比如:研究者设计一个易引起行为冲突的游戏情景来观察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儿童的行为表现。

将被试分为4-5人一组,在实验室内一张桌上放置4-5件玩具,其中只有一件是新玩具,每次请一组被试来玩,告诉他们每人可拿一件玩具玩,在玩的过程中,研究者观察被观察者对待新玩具的行为表现。

3、现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根据观察者不同的参与身份)
现场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当中去,在相互接触与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察被观察者的言行。

观察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

比如,为深入了解幼儿的图书阅读活动,研究者参与到幼儿的图书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阅读活动进行指导,同时观察幼儿的阅读活动。

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

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完全深入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群体之中,作为其中一个成员参与这个群体的正常活动进行观察,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他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并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

不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是以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群体之中,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而且他有时和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并进行观察,有时又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对象的活动,而是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观察。

简单举例说明
比如:研究者完全不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从旁地观察教学活动。

图:
4、封闭式观察与开放式观察(根据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
封闭式观察指在观察时用表格进行记录,需预先选择行为及其项目类别,观察集中于所选择的内容,在观察表格上划记号或打勾。

举例说明:
比如研究2-5岁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行为,研究者预先将这类行为分为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作游戏六类,并将其制成观察表格,观察时判断幼儿从事哪类社会性参与行为,在该行为后打勾。

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作游戏行为类型
幼儿姓名
幼儿游戏中社会参与行为观察表
开放式观察是随事情的自然进程作实况描述,其特点在于记录保留了较多细节和事件行为的顺序。

事后仍能通过文字记录重现所观察的事情和现场情景。

举例说明:比如为调查研究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状况,观察某个幼儿园班级中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该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作详细的描述。

5、正式观察与非正式观察(根据观察的性质、结构及观察过程控制程度的不同)
正式观察结构比较严谨,观察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如需预先作周密的计划,且通常需要严格确定行为定义和编制记录表格,还需预先训练观察者和建立观察的信度,对观察结果可以进行数量化统计分析。

非正式观察结构比较松散,较易实施,观察前没有周密的计划,只是带着一定目的,进行观察。

通常正式观察一般建立在非正式观察基础上。

6、叙述性观察、取样观察与观察评定(根据观察记录方式和对所观察行为的选择控制程度的不同)
美国的艾温和布什纳尔在《儿童行为的观察设计与策略》一书中对观察法作了这样的分类。

简单举例说明:
(1)叙述性观察(描述性观察)(非正式观察、开放式观察)
观察者对所观察的对象或现象作详细的观察记录,然后对观察资料加以分类,进行分析研究。

叙述性观察比较适合教育这类实践性强的学科,特别对幼儿发展与教育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

举例说明:
皮亚杰、陈鹤琴都曾采用叙述性观察法对自己孩子和其他儿童的的研究,这为他们建立起有关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打下了基础。

描述性观察能观察的对象有限,多用于个别儿童或小范围群体的观察研究,并且记录和压缩分析资料需耗费大量时间。

为了方便研究儿童群体,研究者针对该方法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取样观察法。

(2)取样观察(正式观察、封闭式观察)
取样法不是详细地描述行为或事件,取样法是对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进行分类,把复杂的事件或行为转化为可以数量化或可限制的材料来进行记录。

取样观察法是一种以行为为样本的观察法,它依据预先确定的标准,选取行为样本,确定其操作定义,确定观察的形式,及设计观察记录表格。

它可减少对每个幼儿的行为的记录所需时间,常用于对较多被试作观察。

时间取样观察: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包括行为是否出现、出现的次数、持续时间。

所观察的行为是儿童经常表现出来的外显的行为,频率较高,一般不低于每15分钟1次。

举例:在幼儿园小组活动情境中,选取一名幼儿,观察其攻击性行为,共观察3次,每次30分钟,观察的时间单位是5分钟,即每五分钟时间段内如果儿童发起攻击就在观察表格的适当位置打勾。

事件取样观察:预先选取行为或事件作为观察样本,等待所要观察的事件或行为的发生并记录下来。

举例:比如研究者在幼儿自由游戏活动中观察幼儿之间的冲突事件,有冲突事件发生就详细记录下来。

(3)、观察评定法
观察评定法也称为等级量表法,指观察者根据预定标准、不仅要观察行为,同时要对观察的行为作出评价。

观察评定法包括两种类型:核对表法与等级评定量表法。

核对表法:观察之前预先列举出观察对象在所要研究的特定情景中可能出现的行为或发生的反应的项目表格,观察者对照表中列出的项目进行记录,主要用于核查有重要意义的行为或事件是否出现。

举例:观察某个班级的室内自选游戏,可运用核对表法,先例出该班级自选游戏的所有类型,(娃娃家、超市、医院、理发店、建筑游戏区、阅读区、音乐区)然后观察者对照表格记录每位幼儿在该时间段所选择的游戏类型。

等级评定量表法:对行为或事件做出评估而不是描述,对行为事件如何呈现,及其在程度上的差别做出判断,确定等级。

举例:比如儿童分享物品这一行为,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总是、常常、一般、较少、从不这5个不同等级。

研究者根据观察判断某个儿童属于哪个等级。

归纳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各种类型的观察法,
课后思考的问题:
问题一:今天所讲的各种观察类型之间有无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各种观察类型是互相联系、兼容和交叉的
问题二:在实际的教育研究中,这些观察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