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
平定一中张俊田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学习任务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什么是“百家争鸣”?概述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观点,他的新儒学“新”在哪里?你对此作何评价?
4.归纳汉武帝大兴儒学的史实及结果。
5.概述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并评述其影响。
(三)宋明理学
6.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7.归纳陆王心学产生的背景及主要主张。
8.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脉络。
9.全面客观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0.归纳明清之际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分析这些思想主张的特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11.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能力训练
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2.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3. (2009·海南高考)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 人性本恶
C. 礼法并用
D. 民水君舟
4.(2009·海南高考改编题)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新儒学体系,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5. (2009·安徽文综)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6.(2009年海南卷)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7.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和陆九渊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的集大成者
③心学认为“心”就是“理”,“宇宙便是吾心”
④理学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8.(2009·江苏高考)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9.(2010年新课程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0.(2008年广东卷)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D.君主立宪制度
11.(2010年海南卷)“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12.(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6题)《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13.(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1)材料一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3分)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1分)这一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1分)这一主张对儒学又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材料四: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内容。
(3分)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的关系怎样?(1分)
材料五: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5)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2分)
【答案】1——5:BABAC 6——10:DDDAC 11——12:DD
13.(1)评价:思想家(或儒学创始人、“儒教教主”);教育家;政治家。
(3分)
主要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或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影响深远);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广泛、深远;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限制(或孔子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影响深远)。
(3分)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分)
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1分)
影响: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分)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2分)(4)内容: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3分)
关系: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1分)
(5)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