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上海一模二
模汇编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8.下列加点字与“忠之属也”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召令徒属.曰
B. 神情与苏、黄不属.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0.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曹刿论战”的意思是曹刿谈论战争。
B.第①段点明战争的时间,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
C.第②段详写战争的经过,显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D.第③段写曹刿论述取胜原因主要在于把握战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8.(2分)D
9.(4分)(曹刿)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10.(3分)C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8.《曹刿论战》选自《》,此书相传是(朝代)左丘明所作。
(2分)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8 —10题(8分)
【甲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乙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1.甲文选自诸子散文著作《》,乙文选自我国第一部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3分)
A.甲乙两文均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及主人公“见”的缘由。
B.甲文“起于鲁”中的“鲁”就是乙文中提到的“我”。
C.甲文体现墨子的“非攻”思想,乙文表现曹刿的远谋。
D.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长宁&金山
1.墨子(1分)左传(1分)
2.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作深远的谋划。
(3分,关键词“肉食者”“鄙”、“谋”)
3.C(3分)
曹刿论战(删选)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1.按要求完成下列二题(4分)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2分)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2)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2.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与之乘
B.公将鼓之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3.在选段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为。
(2分)
崇明县
1.(1)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每标识1分,共2分)
(2)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
(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
(2分)
2.B(2 分)
3.善于把握战机(2分)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8、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_______。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军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
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
D、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达了庄公的贤明和虚心。
8.《左传》(1分,书名号不写不得分) 鲁国(1分)
9.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裁决)。
(3分,一句1分,关键词:之、狱、虽、以) 10.C(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
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②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9. 课文选自《___________》,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__所作。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9 左传左丘明(1 + 1 分)
10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3 分)
11 C (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