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5月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5月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5月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基础与运用(共1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芜.杂(wú) 诅.咒(zǔ) 拂.晓(fú) 披露.(lù)B.山冈.(gǎng)诽.谤(fěi) 谄.媚(chǎn) 溘.然(kè)C.偌.大(ruò)忌.恨(jì) 桎梏.(kù) 角.色(jué)D.赎.罪(shú)涅槃.(pán)吮.吸(shǔn) 倜傥.(dǎ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险巇编篡纷乘鞭笞B.踬踣湮没墓竭镂刻C.肇造遏抑缄默蜷缩D.杌陧冬蜇箴言虫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拱宸桥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它横跨京杭大运河,是古运河杭州终点的标志,运河沿岸有中国运河博物馆、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及运河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历史实物遗存丰厚,令人目不暇接....。

B.毋庸自忧....,当我站在冲浪板上,一路进入海滩时,我像个小女生一样尖叫了起来。

C.他沉溺于灯红酒绿、流连于声色犬马....,最终滑向了腐败的深渊。

D.我们需要正能量,需要鼓舞人心的新闻报道,不需要面对邪恶势力敢怒而不敢言......的画面污秽我们的眼睛。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4月11号是草堂小学西区分校原计划的春游时间,而这一天也恰恰是海南学生发生春游事故的第二天,春游计划是继续是推迟还是放弃,一时间让何校长难以抉择。

B.凡是考试都会引起考生心理压力。

面临中考的学生,这种压力更大,持续的时间或更长,但持续的压力往往会使考生身心疲惫,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呈易感状态。

C.东方宽阔的江面露出一片金色的霞光,蔚蓝的天空衬托着波浪起伏的江水。

江波上跳动着色彩斑斓的闪光,像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眼睛中跳动的火苗,温润得让人从内心深处涌出一种甜蜜。

D.作者以散文诗般的语言,以随笔的交流形式,把自己对教育现状的考量、对教育方法的思辨、对教育前景的展望,呈现在读者面前,力图以可读性、愉悦性、启发性引起读者的共鸣。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家庭的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②孤山以历史的悠久、文化的以及山水的独特闻名于杭州。

③全自动节能饮水机装有电路安全报警器,当电流超过允许值时,报警器中的保险丝就会。

A.熏陶积聚融化B.熏染积淀熔化C.熏染积聚融化D.熏陶积淀熔化6.下列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南瓜是葫芦科南瓜属的植物。

“南瓜”一词可以特指南瓜属中的中国南瓜,也可以泛指包括笋瓜(又称印度南瓜)、西葫芦(又称美洲南瓜)等在内的其他南瓜属栽培种。

其中前者因产地叫法各异,又名麦瓜、番瓜、倭瓜、金冬瓜,闽南话、客家话、大鹏话、金华话称为金瓜,在湖南常德等地也称“北瓜”,原产于北美洲。

南瓜在中国各地都有栽种。

①南瓜瓜子可以做零食。

②老瓜可作饲料或杂粮,所以有很多地方又称为饭瓜。

③南瓜是极好的B-胡萝蔔素来源,这种抗氧化物质能帮助人维持敏锐的思考能力,且南瓜子中富含的矿物质锌,也是促进大脑机能运作的重要物质。

④嫩果味甘适口,是夏秋季节的瓜菜之一。

⑤在西方南瓜常用来做成南瓜派,即南瓜甜饼。

A.③①⑤②④B.④②③①⑤C.③②④①⑤D.④②⑤①③7.根据语境,仿照划浪线句子,补写一个句子。

(2分)后来才知道,曾经许诺了地老天荒的人,有一天会分道扬镳;,。

缘分这条河流,从容飘荡,从来就不是你我所能把握的。

二、现代文阅读(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16分)本色南瓜杨文丰②早春布谷声里,农人会从瓮里请出灰白或黄白色的南瓜种子,晒晒太阳后就将之浸入刚刚好不至于烫手的温水,一般浸种需大半天,然后转移入盆钵,这是催芽,约莫过两个昼夜便可发芽。

③童年时,我喜欢跟祖母去菜畦种南瓜。

祖母将发了芽的南瓜种子,从陶钵挖起,植入湿润酥松的畦里,每穴植一两粒。

种植方式是以木棍扎个穴,点播,浇透水后,再覆盖一层含草木灰的薄薄的营养土,畦上还要搭一片半遮阳的稻草棚。

④南瓜性情温和朴实,对土地要求不高,对这个世界的索求也不多。

你只要选好四边开有排水沟、地下水位低些、稍稍肥沃的畦地,整整平即可作南瓜地。

⑤南瓜种子植入菜畦后,不出几天,心形的叶子就出来了,一天天见长。

夜露朝露经常有,再浇几回水,南瓜叶儿就日益增多,热闹起来。

这嫩生生的南瓜叶儿,单叶互生,两面密被茸毛,叶缘及叶面泛着白斑,边缘则是不规则的锯齿,以手抚之,尽管感觉很柔软,然却微微扎手。

又过几日,花冠钟状、雌雄同株异花的南瓜花儿就开了。

这粉黄粉黄中稍泛微红的南瓜花,千百年来,一直都在静静地开,悄悄地开,有些寂寞地开。

⑥南瓜花凋谢后,花座下的南瓜雏形便彻底露面了,如同走向少女、日益俊俏圆满起来的农村小姑娘;也有些像灯笼,内充乍寒乍暖的山野之气,沐浴时紧时慢的天籁之声,由虚而实;还仿佛大有容纳天地苍茫之势,一步步丰满成扁圆形。

而且,瓜纹也相应地由密而稀,由深而浅,皮表纵沟相邻,如柚瓣隆起。

愈长愈实,愈长愈静。

色,则由嫩绿而青绿而黄绿,及至秋风(微博)初起,则呈出黄褐色。

粤东客家民谣:“四月吃南瓜。

”在过去那“一穷二白”的日子里,在南方,尤其在粤东山区,南瓜一直是和青黄不接、仓中乏粮的“四月荒”联系在一起的。

那时节,对天地人要求不多,却长得大、实、美,静静地蹲在天幕下地上的南瓜,既是自然界无私馈赠人间的奢侈食粮,也是农家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度荒食物。

经常是农人把半大不小的南瓜,从地里抱回来,洗去泥土,若皮嫩自然用不着削皮,也舍不得削皮,置于案板,切得案板“笃笃”响,尽量切得大块些,投入锅里,有时还投入一把两把米,或者再撒进一把番薯干,就让大柴火小炭火煮粥。

常常米还未煮烂,农家饥饿的孩子,就躲着大人,揭起蒸气直涌的锅盖,迫不及待地用木勺捞南瓜充饥。

那时,好多农家甚至基本要靠南瓜充饥度日。

⑦南瓜还是那个南瓜,然而,随着生活的富足,在今天,许多人吃南瓜,已是为了食疗,或者是为改善食谱。

⑧每当妻从街上买回南瓜,可以烧蒜白吃,南瓜烧蒜白,色彩分明,最能吃出清香甜鲜。

也可与绿豆混入压力锅,熬汤,熬汤的老南瓜,千万莫去老皮,那老皮吃起来,最粉得有滋有味呢。

然而,南瓜在今天却谁也不会多吃了,大家知道吃多了易生中医说的“湿气”,而这些,在生活贫穷时,是谁也未及计较的。

⑨今天吃南瓜,我还时常想到“本色”两字。

想到自己现在虽栖居繁华的大都市,但本质上还是从山野走出来的,是山野的儿子,不能忘记苦难的过去,不能淡忘清淡的本色。

——南瓜的本色是什么?我以为就是清淡吧。

南瓜从地里抱回家,置谷堆里或厨房,日子愈久,其色愈金黄——清清淡淡的金黄。

南瓜,以其金黄色的清淡,教人回味:无论是否艰苦的岁月,都得对一瓜一果感恩;在幸福指数较高的日子,更得生活得清淡。

⑩纵使千年万年后,我想,这南瓜,仍当在土地之上,舒展藤叶,摇摇曳曳,朴素结实,敦敦实实,宛如黄金……8.请赏析文章第③段划线的句子。

(3分)9.文章第⑤段划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特点?(2分)10.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4分)11.分条概括文章中“南瓜”的特色和功用。

(4分)12.“本色南瓜”中的“本色”到底指什么?请说出你对“本色”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3分)三、文言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22分)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1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忽奔腾而砰湃B.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C.盖夫秋之为状也D.丰草绿缛而争茂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惧的样子。

悚,音sǒng。

B.砭.人肌骨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

砭,音biān。

C.黟.然黑者为星星黟:黑。

黟,音yī。

D.念谁为之戕贼..戕贼:蟊贼。

戕,音qiāng。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欧阳子方夜读书B.春生秋实C.四无人声D.其容清明16.下列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有动于中B.商,伤也C.闻有声自西南来者D.胡为而来哉17.下列无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B.黟然黑者为星星C.欲与草木而争荣D.金铁皆鸣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

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

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B.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C.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远不如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