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四性研究

中药四性研究

中药四性研究系别:中药学专业(方向)及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中药四性研究【摘要】中药四性理论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效的概括。

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传统中医学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对历代医籍中的中药四性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中药四性的药理及配伍研究,明确了中药四性理论的源流;揭示了中药四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为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中药新药的创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四性;寒热温凉;配伍目录1. 引言 (1)2.中药四性源流的研究 (1)2.1 中药四性理论的初步建立 (1)2.2 中药四性理论的平稳发展 (2)2.3 中药四性理论全面发展 (2)2.4 中药四性理论的完善确立 (3)3. 中药四性的药理研究 (4)3.1 寒凉药物与抗菌、抗真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4)3.2 寒凉药物与催眠作用研究 (5)3.3 温热药物与镇痛作用研究 (5)3.4 温热药物与平喘、祛痰作用的研究 (6)4. 中药四性的配伍研究 (7)4.1 温热相配,祛寒力强 (7)4.2 寒凉相配物,清热力胜 (7)4.3 寒热并举,互制为用 (8)4.4 平性之配,应用灵活 (8)5.讨论 (8)5.1 中药四性理论的完善。

(8)5.2 中药四性对于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作用 (9)5.3 中药四性对临床处方药的促进作用 (9)5.4 中药四性用药机理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中药四性研究1.引言中药四性就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效的概括。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出了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性,在《本草衍义》中有“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的说法,将“四性”定义为指寒、热、温、凉4种药性[1]。

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中药治疗疾病归根结地在于“以偏纠偏”[2],即用药物气味之性来纠正脏腑阴阳气血之偏,为临床基础研究提供有了依据。

四性的研究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对四性从源流的研究、中药四性药理研究、及中药四性配伍研究,加深对中药四性的认识,更好服务于临床和基础研究。

2.中药四性源流的研究2.1 中药四性理论的初步建立《黄帝内经》为中药四性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熱者寒之,”这是四性理论对临床用药起到的指导作用,其中的寒与热是对病性与药性而言。

《神农本草经》正式提出四气之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

”四气被应用于收载的药物之中,但对应性不足。

《神农本草经》虽然提“寒热温凉四气”,但是在其所收载药物首列性味,内容上有四气,在文字表达中没有提到凉,而是有平,它是寒热偏向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的一类药。

尽管《神农本草经》对四性理论的论述仍然是提纲式的,但是站在中药四性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其与《黄帝内经》一起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神农本草经》认为中药四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相应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影响,在认知上很大程度才用“援物比类”方法,将寒热温凉四季气候的变化与药性相结合,形成四气学说。

并且受“一分为二”的先秦哲学思想影响,以阴阳为纲,将四性分为寒热、温凉两大类,以八纲辨证之寒热相对应。

这种药物四性认知思想,在中医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占主导地位,并沿用这种药物四性认知思想,在中医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占主导地位,并沿习使用至今。

中药四气学说在一系列理论构建和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并用于指导实践。

因此,这一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形成时期,为其后中药四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中药四性理论的平稳发展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众医家亦十分重视对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虽然从理论层面未见重大创新性发明,但是在中药四性理论的深化性继承整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指出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较早强调了掌握寒热属性的重要性。

《名医别录》对于《神农本草经》而言,新增了大寒、大温、大热三类四性属性描述,并对于《神农本草经》未标明四性属性的药物予以补充说明,各药均记“有毒”、“无毒”,同时对药性认识进一步深入,在药性类别上,药物四性实际被划分为7类。

《名医别录》对《神农本草经》的厘定和补充,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药性分类精细化,而是集中体现于对临床辩证用药的指导意义。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对寒性中药四性属性分析更加细化,出现了冷、凉两种新的描述。

《日华子本草》对其所载药物四性属性的分析,更多是不拘于古人,出现了冷、暖等描述。

《药性论》在《名医别录》的基础上,对《神农本草经》药性的追加修正,使单味药的药性研究更趋于理性化和规范化。

《药对》创新性地对《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中有争议的药物四性属性问题阐述了新的看法,这一研究成就,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书中关于部分中药四性属性的相关论述,对后世本草四性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中药四性理论全面发展宋代以后,包括中药药性理论在内的中医理论研究迅速发展。

至金元时期,中药四性理论突破性的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四性理论已经在中药药性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

宋代《本草衍义》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

今详之:凡称气者,即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论其四气,则香臭臊腥,故不可以寒热温凉配之。

其序列中气字,恐后世误书,当改为性字,则于义方允。

开始明确对四气,四性加以区别,认为寒热温凉应是指中药四性属性而言。

金元诸医家在论述药物药性各项时,开始将性味列于首位,为以后的本草著作以性味为首的药性描述体例开创了先河。

在针对中药四性理论的重要认识方面,《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曰:“药分三品七情,性有温平冷热,凡于行用,不得差殊,庶欲立方,便须凭据,疗之合理,病无不痊愈。

”王好古《汤液本草》说:“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

”李东恒《脾胃论》云:“一物之内,凡药物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

”李东恒《脾胃论》云:“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是而出。

”因此,机体发生病变时,中医的辩证需要辨别出寒证还是热证才能正确的诊断,中医的施治,需要明确中药的寒热药性才能针对的选用,然后依据“寒者热之,熱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遣方用药。

这充分表明了四性理论在指导临床用药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金元时期中药四性理论蓬勃发展,理论上有所图破,应用上更加广泛,已经成为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2.4中药四性理论的完善确立至明清时期,众医家充分继承前人经验和理论,在不断加深对中药四性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化研究,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许多医家还对《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四性内容进行了重辑、考证、注释等。

可见明清时期,众医家对中药四性理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十分注重四性属性的形成原理,起效机制,描述形成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使中药四性理论在原有的基础上日渐完善,最终确立并不断地深化发展。

四性理论从最初提纲式提出到四性表达的细化与多元化,表明此期医家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基于临床实践对中药四性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以及其后的四性产生原理的探讨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最重要的中药理论与临床理论相结合[3]。

现代学者对四性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以传统规范为基础和依据,运用现代语言和方法对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了阐释和研究,构建用现代语言描述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有些学者对四性相关及文献进整理,对散在于各医家著作中的四性观点进行总结,阐释和发挥,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中药四性的药理研究中药四性,又称四气,就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

此外,四性之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寒热偏向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的一类药,即性平。

众所周知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也有寒热之性。

同样药物也有各自性味,从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治疗作用。

所以在使用药物之前,应先了解各种药材的性味,然后针对自己的体质来选择药材治病养生,这样才能使药材真正发挥的效能,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近年来的药理学研究表明,寒热温凉药具有退热、抗菌、中枢抑制作用,而大多数热性或温性药物具有兴奋中枢作用[4],寒凉药具有抑制中枢作用,寒热温凉四性药物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阐明。

3.1寒凉药物与抗菌、抗真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

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常有发热、疼痛等症状,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辨证,一般属热证,需要寒凉药为主的治疗。

清热药、辛凉解表药药性多属寒凉,是中医治疗湿热病广泛应用的药物,其中许多药都有一定的抗感染疗效。

例如清热药中的黄柏、黄连、金银花,辛凉解表药中的菊花、葛根、柴胡,桑叶、牛蒡子等除有程度不同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外,还分别具有抗毒素、抗炎、抗肿瘤等有关的多种药理作用。

特别是其中许多药物尚有提高机体功能,具有抗癌的作用,例如黄连、穿心莲、大青叶、野菊花、广豆根、白花蛇舌草等,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5],能加速病原微生物和毒素的清除。

许多寒凉性的清热解毒药,对动物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

在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草药中,以寒凉性的清热解毒药所占的比例最大。

主要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有;喜树(喜树碱、羟基喜树碱)、野百合(野百合碱)、鸦胆子(鸦胆子油乳)、三尖杉(三尖杉酯碱)等。

恶性肿瘤的发病与发展及手术后、放化疗等治疗后的体质变化,虚寒者多,虚热者少。

正虚邪实着多,单独邪实者少。

故而寒凉药的应用不可多,扶正温阳法在治疗恶性肿瘤中,应用及时恰当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有利保障。

服用大剂量的苦寒解毒药,以毒攻毒药,或者应用解毒清热中药制剂静滴,皆会消耗体内阳气,另外还有一种冷冻治疗,即靶向针对局部的定位治疗,在直接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正常的细胞而致阳虚。

故而有必要从理论到实践中去学习及应用非常必要,辩证的应用中医的基础理论来指导临床工作优为重要。

3.2寒凉药物与催眠作用研究寒凉药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有生物碱、苷类、黄酮类等。

寒凉药物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能够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弱呼吸、循环、代谢即及肌肉活动功能,减弱机体对病原性刺激的反应力,从而显示药理作用。

有些学者从药效学角度对中药四性进行了一些现代研究,发现寒凉药可抑制儿茶酚胺的合成,抑制交感神经的合成与释放,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并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代谢功能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抗惊厥,催眠作用。

耿群美等[6]在生物碱类物苦参中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给予小白鼠腹腔注射实验,以薄层扫描仪测定脑中递质r-氨基丁酸含量结果证实均增加脑中递质呈镇静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