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4-2007浙大高分子物理博士生入学考试

2004-2007浙大高分子物理博士生入学考试

浙大2004高分子物理
1、重点:高分子溶液(布拉格参数)
2、计算题
什么叫理想交联网?经有效交联后,利用方程式当5℃时,原分子量为50万,交联反应后,两交联点之间的分子量为1万,求小形变时的弹性模量,排除分子量次序或交联次序的影响
3、高分子物理改性方法,具体说明一种(包括原理、方法和结构等)
4、高分子溶液结构、分类、影响因素
5、由变-温度曲线,松驰模量-时间曲线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6、什么叫链段?举例两种试验结论链段分子量
动态力学谱图(IR)ABS
⑴、说明图中各个相态?
⑵、耐低温顺序怎样?为什么是这样的?
⑶、出峰的顺序为什么不同?
⑷、高分子溶液结构分类,影响因素,举一例说明其应用
⑸、第二溶剂体系分数,说明可能的原因
⑹、说明形成的原因(从E,ε,ζ和消耗功W方面进行解释)
浙大2005,10高分子物理
判断题:(13个,别的记不起)
1.触变流体一定是假塑性流体,但假塑性流体不一定是触变流体。

三柔顺性适中的聚合物适合做纤维,试解释。

(10)
四什么叫结晶度,测量结晶度的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吗?试讲述用DSC测量聚合度的步骤。

(10)
五用公式计算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

(10)
六聚合物改性的物理方法有哪些,重点讲述其中一种。

(10) 高分子物理电子版ppt9中
浙大2007高分子物理
一、选择题
1、稀溶液粘度法测分子量需要校正的判据:①纯溶剂流出时间大于100s②纯溶剂粘度
③纯溶剂的流出时间④纯溶剂的粘度和流出时间⑤高分子溶液浓度
2、IPN聚合物性质主要决定于①②③先交联的④后交联的
3、PVC受热以后泊松比:A增加B减小C不变
二、简答题
1、高分子液晶粘度随浓度、温度和剪切力变化关系图并做简要说明。

2、异戊橡胶、丁基胶、丁苯橡胶和顺丁胶弹性优劣顺序。

3、温度升高,橡胶弹性模量为什么增加?(答案:化院版114)
二、计算体
1、微晶PVC碳碳主链为平面结构,键长××,键角109°28´。

氯原子范德华半径0.181nm,问PVC为何构型。

(10分)
2、Voight模型,ζ=××,Ε=××,无限长时间后,长度是初始长度多少倍。

(10分)
三、问答题
1、画出形变-温度曲线,松驰模量-时间曲线。

从两曲线中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2、de Gennes标度理论的起始浓度。

五、应用发挥题。

(20分)
举例利用高分子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科研中的问题,并阐述你的新见解。

jianfeng 发送 2008-2-16 20:58:
例1-5计算在平面锯齿形间同和全同PVC链中最近邻的两个氯原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氯原子的范德华直径为0.362nm,从该计算结果,你能得到关于全同PVC链的什么信息?
解:对于间同立构PVC
从锯齿形碳骨架的平面观察沿链方向观察
例1-5计算在平面锯齿形间同和全同PVC链中最近邻的两个氯原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氯原子的范德华直径为0.362nm,从该计算结果,你能得到关于全同PVC链的什么信息?
解:对于间同立构PVC
从锯齿形碳骨架的平面观察沿链方向观察
x=0.251nm;y=2bsin ,b=0.177nm,
≈109.5˚/2,因而y=0.289nm。

两个氯原子的距离为(x2+y2) =0.383nm。

对于全同立构PVC,氯原子的距离x=0.25
jianfeng 发送 2008-2-16 20:58:
x=0.251nm,因而平面锯齿形PVC链就不可能是全同立构的
jianfeng 发送 2008-2-16 20:59:
/redirect.php?tid=369145&goto=lastpost
2、de Gennes 标度理论的起始浓度。

4、高分子溶液结构、分类、影响因素
答案:
制备高分子单链试样的一个重要试验手段是采用极稀溶液法。

按照现代高分子凝聚态物理观点,高分子液体按照浓度大小及分子链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状态:高分子极稀溶液、稀溶液、亚浓溶液、浓溶液、极浓溶液和熔体(见图1-2)。

溶液浓度从极稀到极浓的变化过程就是分子链体系从单链状态转变成相互贯穿的多链体系的分子链凝聚过程。

高分子极稀溶液 → 稀溶液 → 亚浓溶液 → 浓溶液 → 极浓溶液和熔体 分界浓度: s C *
C e C *
*C
浓度范围: ~10-2% ~10-1% ~0.5-10% ~10
图1-2 高分子溶液及其分界浓度
稀溶液和浓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稀溶液中单分子链线团(或其流体力学体积)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没有交叠;而在浓厚体系中,大分子链之间发生聚集和缠结。

细致地区分,稀溶液和浓溶液之间还可分出一个亚浓溶液(semidilute)。

稀溶液和亚浓溶液的分界浓度,称接触浓度*c ;亚浓溶液和浓溶液的分界浓度,称缠结浓度e c 。

接触浓度*c 定义为稀溶液中,高分子链开始发生接触,继而相互覆盖的临界浓度。

当溶液浓度小于接触浓度*c 时,分子链相距较远,彼此独立。

达到接触浓度时,按定义单分子链线团应一个挨一个充满溶液的整个空间,或者说单分子链线团在溶液中紧密堆砌,互相“接触”。

一般接触浓度数量级为10-1wt%。

实际上在这个浓度下,单分子链线团并非以孤立的静止状态分散在溶液中,由于分子热运动有些线团已开始发生部分覆盖而形成少量多链聚集体。

关于接触浓度*c 的估算:de Gennes 基于标度理论提出一个接触浓度的计算公式。

在良溶剂中:
5
/433133*----==∝
Z b Z b h
Z c ν (1-1) 式中:Z 为大分子的平均链节数,相应于平均分子量;h 为分子链均方根末端距。

3/h Z 相当于一个大分子在其自身包含的体积范围内的浓度。

当溶液浓度与此浓度相当时,可以认为自由伸展的大分子链线团“紧密”地排列整齐,大分子开始相互接触。

上式中用到分子链均方末端距方程 νbZ h =。

式中b 为单体链节的等价长度;指数ν的值与溶液状态有关。

对Θ溶剂,即Gauss 链:ν=1/2 ;对良溶剂:ν=3/5 。

由公式(1-1)得知,高分子溶液的接触浓度是很小的。

例如Z = 104时,*c ~10-3。

若按单体单元占据的空间比计算,可以求出大分子的接触体积分数*φ~10-3。

注意这儿没有考虑由于高分子链段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无规线团的收缩效应。

图1-2中高分子稀溶液还进一步分为极稀溶液和稀溶液两类,两者间的分界浓度称动态接触浓度s c 。

当溶液浓度介于s c 和*c 之间(s C <C <*C =,即属于一般稀溶液时,分子链虽已相互分离,但由于分子的平动和转动,仍有机会相互接触而形成多链聚集体。

在溶液的任一微体积元中,聚集体随机地形成,又随机地拆散。

但在任一时刻,溶液中大小不等的多链聚集体和单分子链线团应有一个分布。

当溶液浓度渐近于s c 时,分子链线团的间距越来越大,单分子链线团的比例逐渐增加。

直到浓度小于s c ,即成为极稀溶液时,线团才真正相互远离,难有接触机会,才是真正的单链线团分散在溶液中。

这样的浓度一般在10-2wt%~10-1wt%。

因此制备单链分子试样,研究大分子单链凝聚态和单链单晶。

需先配置极稀的聚合物溶液。

然后用适当的方法将溶剂去除,并保持线团的分离状态,得到单链粒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