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片区综合开发项目2、项目建设地点:××片区××村3、项目建设单位:××人民政府4、项目建设期限:12个月5、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主要包括修建排灌渠系3800米,修建机耕路2800米,交通桥2座,排水闸1座。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26.01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23.51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5万元。
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12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10万元,地方自筹16万元。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富民政策为指导,抢抓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改善突出制约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
坚持可持续发展,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树立创新意识,完善扶贫机制,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符合××特点和扶贫开发实际的新路子。
2、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①坚持直接面向贫困人口的原则。
把贫困户作为项目建设受益的主要对象,尽量把有限的资金和物资用在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上。
②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本的原则。
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编制报告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工程建设放在第一位。
③坚持参与扶贫的原则。
在扶贫开发中,要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并按时足额支付劳务报酬。
坚持“大家事、大家办”的方针,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接受群众监督。
④坚持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在争取国家大力帮助和扶持的同时,教育贫困群众深刻领会国家扶贫政策的精神实质,把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关怀变成脱贫致富的动力,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多渠道、多层次筹措项目资金,保证资金和物资投入。
三、项目编制依据1、国农办字[1999]192号《关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分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的通知》;2、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范》中的《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暂行规定》(20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22-1995(1996);4、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5、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1996)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7、《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8、《××2005—2010年扶贫开发规划》四、项目编制范围1、项目区基本情况2、项目建设意义及有利条件3、项目建设目标及内容4、工程设计5、建设项目招标6、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7、项目管理措施8、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9、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综合效益评价11、结论与建议第二章流域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片区隶属××管辖,距××镇只有2公里,紧靠竹林湾村,与石盘咀村、栗树岗、张岗村毗邻。
2、地形、地貌境内最高点院基坪,海拔390.5m,最低处库屋河床,海拔35.5m。
流域地形规整,三面高山环抱呈圆椅状。
流域内成土母质,主要花岗片麻岩,岩性极为风化,土质疏松,透气性强,有机质胶体含量少,抗蚀能力较弱,在外力的作用下,水、肥、土易于流失。
区内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
第四系地层主要有第四全新统(Q4)和近代人工堆积(QS4)。
第四系全新统(Q4):下部为深灰色粉砂、细砂夹薄层粘性土和含中砂、粗砂,上部壤土、粘土,淤泥质土夹、砂壤土。
其成因以冲积为主,广泛分布与冲积平原,构成一级阶地或高、低漫滩。
地震等级:地震烈度为6度。
3、水文气象项目区地处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气候区,兼南北过渡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
年平均日照时数2026小时,年平均气温16.8度,极端最高气温41.2度,极端低温-12.5度。
年平均降雨量1280毫米,年平均径流深455.8毫米,水资源丰富。
年干旱指数1.44,年平均蒸发量1500毫米。
年降雨量分配不均匀,4-9月占全年雨量的72%,其中5-7月的降雨量占全年46%,降雨量在年际变化上较大。
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50.7天。
冰冻线为0.5米。
年平均风速为3.5米/秒,最大月风速15米/秒,春夏以东南风为主,秋冬以西北风为主。
二、社会经济状况本次××片区综合开发项目主要涉及到××1个行政村,涉及487户2058人,其中劳动力1100人。
目前,该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副产品不全,虽然经济社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项目区内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000元,贫困人口较多。
三、农业经济状况该流域内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兼营林业,农业经济条件极差。
主要原因:一是流域内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商品率低;二是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三是基本农田设施落后,土地利用率低;四是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低,产品品质差。
四、土地利用概况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480亩。
其中耕地1380亩,占总面积的55.6%;林地100亩,占总面积的4.03%;住宅面积350亩,占总面积的14.11%;水域650亩,占总面积的26.2%;道路总长9KM。
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的影响,土地类型的比例关系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
一是掠夺式经营土地,用养地结合程度不高。
由于流域内人口的不断增加,加之片面突出粮食生产,忽视了经济作物的综合开发,造成土地用养结合性差,土壤结构变坏,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的占耕地的40%;含氮90PPM以下的占耕地面积的60%;严重缺磷的占耕地面积的70%。
二是土地利用效益低。
流域内土地垦殖率为43.1%,但农民的土地利用率却达87%。
据流域2004年年报资料显示(按不变价计算),单位土地面积总产值仅为2516元/hm2,而单位耕地面积总产值也仅为3765元/hm2,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五、水土流失状况①水土流失面积及类型通过测定和对比,该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5.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0%。
其中中度侵蚀9.0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58.1%;强度侵蚀5.5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35.3%;极强度侵蚀1.03平主公里,占流失面积的6.6%,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120t/km2,年侵蚀土层厚度2—3mm。
②水土流失成因水土流失的产生一是自然因素,××镇项目区土壤质地为风化的花岗片麻岩,支离破碎,加上雨量丰富,暴雨集中,坡面被大量开发垦植,植被极易遭到破坏。
加之,新上公路建设项目及采矿、炸石、烧窑等基建工程的不断涌现,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发生。
③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流失导致农田跑水、跑土、跑肥,港道的河床淤积抬高,行洪能力减少,造成河堤、道路、农田经常被毁,生态比例失调。
水土流失已成为××镇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制约因素之一。
六、基础设施状况1、水利设施及田间工程项目区现有排水闸5座,泵站6座,水渠20条,渠道7080米。
自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项目区耕地分割行政村管理和农户所有,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特别是提灌设施,使本配套不齐全的沟、渠、泵站更加千疮百孔,造成部分耕地灌溉难。
加之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始建于60—70年代,设备老化,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降低。
同时,项目区受行政权属的限制,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导致道路、沟渠、耕地的分布零乱,总体协调性差,特别在种粮比较效益下滑时期,项目区内都存在着农民自发毁耕现象,对耕地的种植条件又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2、交通与电力项目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公路村村相通,东侧有106国道通至团风镇内,交通比较便利。
项目区内有10KV高压线,电网遍布全项目区乡村,能满足项目区农业灌溉及乡村企业用电需要。
通讯网络已辐射全项目区内每个角落。
第三章项目建设意义及有利条件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是确保和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需要;二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的需要;三是形成优势产业、特色品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四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优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为省定扶贫工作重点县,享有的各种扶贫优惠政策不变,而省、市、县领导对××的扶贫工作又高度重视,从思路、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为××镇内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扶持下,××建立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产业开发初见成效,工农业也得以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纺织、建材、造纸包装、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
106、318国道贯通全境,京九铁路由北向南贯穿全流域,正在兴建的大广、武英高速公路穿越团风,将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3、多年治理经验积累的优势多年来,××在开展水利建设工作过程中,经过努力探索,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出现了一批较好的治理经验。
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将为××片区综合开发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5、项目治理的潜力优势项目区内耕地以梯地与基本农田为主,可开发量在5Km2以上,从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方面考虑,项目区内15°以上坡地实行林果基地开发,以保持水土流失,造福子孙后代。
项目区内耕地面积1380亩,土地利用系数为70%。
非生产用地除交通、水利用地外,乡村居民的宅地占用一部分土地,非生产用地逐步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
因此,在流域治理工作中,只要统筹规划,科学合理运用和挖掘土地潜力,建设好骨干工程,项目区农村经济及农民增收的开发潜力巨大。
第四章项目建设目标及内容一、项目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以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促进农民早日脱贫致富为着力点,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手段,以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为目的,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实施重点示范和骨干工程的原则,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该项目拟选择××村,基本解决项目区脱贫问题。
项目区年人均收入从不足1000元提高到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