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神经性呕吐21例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神经性呕吐21例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治疗神经性呕吐21例
陈岩(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宁夏固原756000)
路勇(固原市中医院,宁夏固原756000)
[关键词] 神经性呕吐;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
神经性呕吐属胃肠神经官能症范畴,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治疗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自1995年以来,笔者应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17~20岁4例,21~30岁15例,31~35岁2例;病程3月以内者6例,3~6月者3例,6~12月者3例,1年以上者10例。

临床症状:呕吐,无明显恶心,往往进食后不久即吐,量或多或少,食欲尚可,面色萎黄,短气乏力,多数患者情绪不佳,舌淡,苔薄白腻或白腻,脉沉、缓、弦。

治疗前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

2 治疗方法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味。

处方:茯苓18克,桂枝9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半夏9克,生姜9克,砂仁6克(后下)。

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12克,黄精20克;气阴两虚者,加黄精15克,石斛15克;阳虚明显者,加肉桂9克;阴虚火旺者,加黄柏6克,地骨皮9克;兼肝郁者,合四逆散加香附9克。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混合药液分多次少量频服。

6天一疗程。

呕吐甚者,可配合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因呕吐影响服药者,以生姜汁代替生姜入药液中,根据病情采用热饮可冷饮,以防拒药。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呕吐次数较服药前明显减少,精神转佳,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偶有复发,但继续服药后症状很快改善。

有效:症状减轻:呕吐次数较服药前减少,精神好转,但容易因情绪、饮食等诱因而复发或加重。

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治愈14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

其中11例在2疗程内治愈,2例在4疗程内治愈,1例治愈时间为10疗程。

随访6月至5年,治愈病例中有3例复发,后继以上药治疗仍有效。

4 病案举例
李某,男,26岁,2001年10月9年日初诊。

患呕吐4年余,进食后不久即频频呕吐,无明显恶心,呕吐时胃中辘辘有声,呕吐物多清水痰涎,量随进食多少而有所不同,时轻时重,胸脘痞闷,心悸气短,食欲尚可,面色萎黄,削瘦乏力,口淡,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细。

患病期间经多方中西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在医院诊为“神经性呕吐”,经胃镜及B超、大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呕吐,证属痰饮内阻,兼脾气虚弱。

予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味:茯苓18克,桂枝9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半夏9克,生姜9克,砂仁6克,黄芪12克,黄精20克。

日1剂,水煎2次,分多次少量频服。

服用6剂后,呕吐有所减轻,后发现患者心情不畅,经交谈得知其发病与其4年多前和女朋友恋爱失败密切相关,于上方中加柴胡12克,杭芍12克,枳壳9克,香附9克。

并辅以心理治疗,继服6剂后,症情大减,20剂后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上方量酌减并合四君子服用12剂。

随访至今未复发。

5 体会
神经性呕吐,亦称心因性呕吐,可伴有癔病的色彩,如夸张、做作,突然发作,因此也有称癔病性呕吐,[1]呕吐有条件反射性因素,某些食物、药物、精神情志等均可引起呕吐。

本病属中医学呕吐范畴。

中医认为,外感、饮食、情志内伤、久病劳倦均可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为呕吐。

临床所见,多因各种病因致中虚饮停,气机升降失调为主。

苓桂术甘汤方出《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用此治心脾阳虚水泛证和痰饮疾患,方中每一味药都离不开健脾、温阳、化饮这一原则。

所以方取茯苓健脾利水而冠方之首,用量最大而为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取辛温之桂枝温阳化饮而为臣;取白术燥湿运脾,甘草调和脾胃为佐使。

[2]因悟仲景“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及“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之旨,予苓桂术甘合小半夏汤温中化饮、健脾化湿为法,加砂仁佐桂枝通阳行气化饮并健胃止呕。

案中患者因情志不遂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复脾失健运,痰湿由生,患病期间因病因未除,故反复发作,以上方加疏肝理脾之柴胡、杭芍、枳壳、香附并辅心理治疗而获效。

由亦可说明临床使用经方贵在通法而不在泥方。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75
2 刘渡舟主编.当代医家论经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