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姜、桂、酒通阳复脉,共收益气复脉、滋阴补血功效。

只要辨证施治,审证求
因,随证加减,可收到预想的
疗效。

(收稿日期:2006年5月12日)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刘 谊
(南京南钢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分泌性中耳炎是引起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

随着听力检查技术推广,使该病的诊断更为明了。

临床上对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以宣肺散邪,行气通窍为主。

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多仅以行气活血、通窍开闭为法,然多有不效。

本人以苓桂术甘汤温脾化饮取得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病例均来自门诊,26例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发病时间均在8周以上,经检查均排除鼻咽部肿瘤、鼓室硬化、听骨链中断。

均多次行鼓膜穿刺术,有的液体较粘稠,甚者呈胶冻状不能抽出。

2 诊断标准
(1)症状:听力减退,耳聋,耳鸣,耳内有气过水声,病史超过8周以上。

(2)检查:鼓膜内陷,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有时可见到气泡。

(3)听力检查:听力损失程度不一,因积液量变化而变化,以低频损失为主,多为传导性聋。

()通过鼓膜穿刺术可确诊。

3 治疗方法
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药物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
草。

液体量多质清稀可加泽泻,
猪苓。

耳闷胀甚者加菖蒲,僵
蚕,路路通。

积液量少较粘稠加
浙贝母,全瓜篓。

量少不能抽出
加桃仁,红花。

4 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

痊愈:耳胀闷堵塞感、耳鸣
失聪等症状消失,同时鼓膜形态
及听力检查恢复正常。

好转:好
转鼓膜形态改善,听力平均提高
10分贝以上。

无效:鼓膜形态
和听力均无改善。

5 治疗结果
治愈13例,好转9例,无
效4例,总有效率8416%。

6 典型病例
王某,男,45岁,2005年
12月3日初诊,主诉右耳耳鸣
耳闷伴听力减退3月余。

现病
史:3月前外感发热,经治疗头
疼、发热、咳嗽等症状缓解,但
右耳耳闷胀始终不解,时轻时
重,头部运动或打哈欠时耳内有
水声,曾多次来我科治疗,行鼓
室穿刺术及西药治疗,当时效果
明显,疲劳或外感时症状复发加
重,每次穿刺均有积液,刻下患
者耳胀闷如物阻隔,听力减退,
时伴耳鸣,舌淡苔白腻脉沉,检
查右外耳道畅,鼓膜内陷,活动
降低,鼓膜可见一水平暗影,西
医诊断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中
医诊断为耳胀耳闭,予以苓桂术
甘汤加减,方药:茯苓30g,桂
枝20g,白术10g,甘草6g,黄
芪30g,浙贝10g,全瓜蒌30g,
6剂后耳胀闷症状改善,查鼓膜
后水平暗影消失,原方加桃仁
10g,红花10g,再服12剂,诸
症皆除,听力检查恢复正常,3
月后随访无复发。

7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中医称之为耳
胀耳闷,传统中医对本病认识较
为笼统,多从邪气滞留、气血瘀
阻考虑,治疗多行气活血、通窍
开闭为法。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
药中的利水剂,适用于水饮证,
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
嗜好生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
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植物茯苓的菌
核,传统用于小便不利的眩晕,
常与白术同用。

痰饮都是水液代
谢失常、停留机体的病理产物。

痰热而饮寒,痰无形而饮有质,
饮留体内可使肾阳不升可致耳
鸣、耳聋、眩晕。

现代医学认为
利小便消肿能解除内耳前庭、迷
路水肿,减轻神经压迫,促进局
部淋巴回流。

苓桂术甘汤可显著
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指
4
数、红细胞电泳时间,间接影响红细胞变性,减少渗出,使鼓室内出现的漏出液减少,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所以,用苓桂术甘汤
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以有显
著的疗效,在临床中也得到了验
证,尤其对中耳积液较多需反复
抽取者更为有效。

(收稿日期:2006年6月24日)
蒙药治疗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析
乌仁高娃1 郑宜忠2 巴根那3 文 能3
(1 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2 锡林浩特市人民医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3 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医学系,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祖国医学中没有这一病名,祖国医学理论认为导致布鲁氏菌病发生的病因是由于感染湿热病毒而引起的。

辨证论治是蒙医的精髓,也是蒙医诊疗疾病的特色。

近年来我们用蒙药治疗布鲁氏病取得满意疗效,有关民族医药治疗布鲁氏菌病的经验未见报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22例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0~56岁,平均43岁。

112 症状及体征
22例均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头痛、头晕、失眠、便秘、低热或中热、出汗多,有的有鼻血,体征方面有生舌背薄苔,颈旁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的有扁桃体肿大,多数病人的体温曲线并不规则,或呈现间歇热,或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间歇热,或是长期低热。

随后多数病例有骨关节与肌肉疼痛、神经疼、乏力衰弱,血液检验:全部病例白细胞增高不明显,血沉增快,肝、肾功检测变化不大。

莱特氏反应1∶100阳性,血清平板
凝集反应0103阳性,虎红平板
凝集检验阳性,22例均符合布
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113 治疗及观察方法
常规卧床休息,高蛋白饮
食,配合蒙药早:风湿25味丸
用状龙18味汤送服,上午:哈
日12味温开水送服,中午:清
热23味温开水送服,晚:云香
15味用状龙5味汤送服。

服用4
周为1疗程。

两个疗程间休息3
~5日。

一般需服用2~3疗程
即可治愈,治疗期间除观察生命
体征外,主要注意全身症状的变
化情况。

114 疗效观察
多数病例服用1个疗程的蒙
药后大部分症状均减轻或消失。

本组22例中有20例疗效显著为
9011%。

服用第2疗程后本组22
例中症状体征均消失,为
100%。

用药过程中查血压、血
糖、血脂、血尿素氮、肝功能等
均无明显改变,为了巩固药效一
般主张服用3疗程。

没有进行随
访。

2 讨论
蒙医治疗布鲁氏菌病和治疗
其他疾病一样,首先考虑整体。

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孤立、片面地
去观察症状及某一局部症状。


应该注意观察整个机体的机能状
态,着眼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
衡。

重视内因,即不仅重视消除
因素—邪气,而且更要重视维护
人体抗病能力—正气。

疾病的发
生是正气与邪气在机体相争的结
果。

正气战胜了邪气,疾病就消
退了,反之,疾病就要发展下
去。

临床治疗中无论在病之初期
或末期,都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
况,采用扶正祛邪,治病求本,
标本先后,机动灵活的方法。


鲁氏菌的临床症状是多种多样
的,表现也极不一致。

几乎许多
疾病的临床情况在布鲁氏菌病时
可以表现出来。

除一般病例外,
还有的仅能用细菌学检验或免疫
生物学检验才能确定临床症状不
明显的患者。

症状不明显的患者
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蒙药治
疗布鲁氏菌病疗效显著,对肺、
肾损伤极小,且无副作用。

(收稿日期:2006年5月29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