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红色字体的是我们考过的,第一章一、心理学史研究的两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之前:总体说来,这一时期的心理学史研究处于零散、孤立的。
波林1929年《实验心理学史》出版1933年海德布莱德出版《七种心理学流派》1949年墨菲出版《近代心理学历史引导》2、20世纪60年代之后,心理学史作为一个特定研究领域正式开始。
华生1960年发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的《心理学史: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建立心理学史档案馆成立心理学史分会创立心理学史的专业杂志《行为科学的历史》二、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1.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2.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整合力量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4.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健康怀疑与批判的精神三、心理学史的编纂学原则1、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伟人创造历史vs.时代精神创造历史2、现在主义与历史主义:为了当前而理解过去vs.为了过去而理解过去3、内在历史观与外在历史观:追寻心理学内在发展的逻辑vs.关注心理学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第二章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一、创立1. 1881年冯特创办了心理学专门刊物《哲学研究》2. 在《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中,冯特第一次阐述了他关于实验心理学的思想,主张建立一门实验的和社会的心理学。
二、冯特心理学体系(一)体系:冯特心理学体系由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组成,个体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意识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则是以人类的高级精神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社会心理学。
(二)心理学研究内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间接经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直接经验。
(冯特将人类的经验分为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客体两部分)2、身心关系理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冯特主张身心平行论。
他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尽管二者具有协调性,但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是指借助于实验进行内省(个体对自己内心活动进行观察、体验和陈述)的心理学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内省形式。
民族心理学的方法:借助于对人类文化产物的分析说明人类高级心理过程,揭示社会心理的发展规律。
4、心理学的任务: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造的方式与规律1)意识经验的分析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是感觉与感情,具有性质和强度。
感情三度说:存在三对方向相反的基本感情: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2)意识经验的复合(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如何)心理元素是通过联想和统觉(相当于选择性注意)而形成各种意识经验的联想的四种基本形式有:融合,同化,复合,相继性联想3)心理复合体的形成基本规律或原则:创造性综合原则、心理关系原则、心理对比原则三、对冯特的评价1、贡献:1)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创立了实验心理学(冯特将实验法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心理学研究从此真正步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3)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2、局限:1)冯特的理论体系显得庞杂和混乱将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界定在同一范围2)以经验取代客观事实,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3)把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但没有摆脱内省主义的影响。
4)尽管主张整体的心理学观,但仍具有元素主义的倾向四、其他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造了:1、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艾宾浩斯认为在实验中不能采用有意义的文字材料,因为其包含了旧经验的影响及意义联想;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最大限度保证了实验研究的客观性。
2、创造了节省法:要求被试在第一次完全记忆之后,隔一段时间再学再背,然后对比前后两次学习记忆所花时间的长短。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一、构造心理学的哲学基础:1、经验主义——受经验主义的影响,铁钦纳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意识,分析为元素。
2、联想主义——英国的联想主义是实证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3、实证主义——受其影响实证主义既经验批评主义,铁钦纳以感觉为心理学研究的起点,并把它视为心理的基本元素。
用从属经验和独立经验代替冯特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二、构造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1、构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史一门关于心理和意识经验的科学,对象时人的经验(铁钦纳将经验分为独立经验和依存经验)2、构造心理学的任务:1)将具体或实际的心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成分,即是什么。
铁钦纳把意识经验分为三种基本元素,即感觉、意象和感情。
铁钦纳认为情感只有一个维度或者两个类别,既愉快—不愉快。
2)发现这些元素是如何结合起来的以及结合的规律是什么,即怎么样。
意义的语境理论和联想3)把这些元素和它们的生理或身体条件联系起来,即为什么。
3、构造心理学的方法内省对内省者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训练,1)只允许经过良好训练的观察者进行内省,2)内省者在内省时必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3)对意识状态的描述要客观公正,不能把感觉和刺激混淆4)内省非为两部分,既注意和记录三、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与冯特心理学思想的关系1、研究对象:把冯特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改为独立经验和从属经验2、研究方法:将冯特的实验内省法改造为系统内省法3、研究任务:将冯特的情感三维度(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压缩成一个维度(愉快-不愉快)四、詹姆斯的心理学思想1、意识流学说:意识具有连续性、复杂性和关系性,意识活动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观察的心理事件。
意识的特征:①意识是私人的②意识是变动不居的③意识具有认识的特性④意识有选择性2、自我理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客体自我和主体自我。
主体自我是自我觉知、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的对象。
客体自我又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3、情绪理论:他认为情绪体验来自于对身体变化的意识,是身体变化的结果,而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如是因为哭所有难过五、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背景1、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心理学思想:①动物和人类心理的连续性②心理适应机能,适者生存③行为选择,优胜劣汰④个别差异2、高尔顿的差异心理学思想:主张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3、桑代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学习主律即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
4、机能主义心理学与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比较1)哲学基础上,机能心理学推崇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而构造心理学则把马赫的批评经验主义作为指导思想2)学科性质上,机能心理学把心理学视为应用科学,而构造心理学则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3)机能心理学重视个体差异,积极推动心理测量运动。
机能心理学的局限性1)具有折衷主义倾向,理论和方法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
2)具有生物主义倾向。
第四章行为主义一、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1. 社会背景:华生的行为主义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工人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符合美国社会的实践的需要。
2. 哲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科学的知识来源于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实用主义(强调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把获得效果作为最高目的)实证主义创始人是孔德,现象学创始人是胡塞尔。
3、神经生理学背景:①谢切诺夫的研究:反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他认为反射不仅是动物活动的方式,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方式②巴甫洛夫的研究:巴甫洛夫继承了谢切诺夫关于反射学和客观主义的研究成果,首创并运用条件反射法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严格而客观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一条件反射学说为核心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理论③别赫切列夫的研究:认为条件反射是肌肉反应。
4、心理学背景:①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危机(学术上的纷争)②动物心理学的发展:摩尔根主张在动物心理研究中,只要能用更低级的心灵作用解释活动,就绝不用更高级的心灵作用来解释,这就是吝啬律。
洛布提出向性学说,认为动物反应只是对刺激的直接作用,没有必要用意识的术语来进行解释③机能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1、1913年其撰写的《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2、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测的客观行为。
3、分类:按反应能否观察分为内隐反应和外显反应,按反应的发生是否为习得分为习惯反应和遗传反应:内隐的习惯反应、内隐的遗传反应、外显的习惯反应和外显的遗传反应。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不需要借助仪器控制的观察是自然观察;借助于仪器的观察是受控观察)、条件反射法(以获得条件分泌/运动反射的方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社会实验法5、在具体问题上的观点1)本能理论:华生早期不否认本能,只是要用反射的概念解释本能;后期华生又完全否认本能,认为所有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活动流:一切复杂的行为均来自简单反应的成长或发展2)情绪理论:认为意识经验不是情绪行为的必要构成要素,情绪只不过是对特定刺激所做出的身体反应婴儿三种内在的情绪反应:愤怒、恐惧、亲爱3)3)思维的外周:①思维就是一种内隐的感官运动②思维与言语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可归为语言习惯,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不同③言语是一种外部语言习惯,是大声的思维,而思维是一种内隐的语言习惯,是无声的谈话。
三、对行为主义的评价贡献:1、强化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特征、(论述:行为主义坚持以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可以外部观测的行为,使心理学也获得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的客观性,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特征)2、行为主义促进了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
(论述:使动物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合法领域,促进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出现发展)3、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论述: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促进心理学应用范围的广泛使用)局限:①生物学化倾向严重、客观主义倾向、机械主义倾向。
忽略人类的特殊性②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否认意识、心理内省的相关概念,主张运用客观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的客观行为。
③犯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否认生理和遗传对心理的作用,忽略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我主体性客观因素。
第五章行为主义的发展一、新行为主义的产生1. 哲学背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坚持实证主义的可观察证实的基本原则和经验证实原则,特别强调对经验进行逻辑分析)和操作主义(主张一个给定的科学发现或理论构想的确实性依赖于完成这一发现或构想时所使用的那些操作的确实性)2. 心理学背景:①早期行为主义内部的危机(早期行为主义完全否认了意识,忽视了对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②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中介变量的提出)③对学习过程的重视二、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1. 心理学研究对象:整体行为2. 整体行为的特征:①整体行为总是指向或离开一定的目标对象(行为具有目的性)②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法③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所选择的途径和方法总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则④整体行为具有可教性的特征(正是行为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和认知的特性,所以行为具有可教性)3、期待(指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1) 期待分为记忆性期待、感知性期待和推理性期待①记忆性期待,指的是由于过去的经验而导致的对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期待(艾里厄特的白鼠走迷津实验)②感知性期待,指的是由当前目标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期待③推理性期待,指的是由以往经验和目标物的当前刺激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对未来事件的期待4、学习在本质上是位置学习位置学习:动物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5、潜伏学习: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着的;一旦受到强化,具备了操作的动机,这种结果才通过操作明显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