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地税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和执行力的若干思考西安市地税涉外分局马涛美国管理学家所著的《执行力》问世以来,立即在全世界刮起了一股执行力飓风。
“执行力”成为管理界频繁使用的词汇。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提高政府执行力”,并在《加强政府建设,推进管理创新》中指出:“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
”国家税务总局也多次强调,提高税务干部特别是各级税务领导干部的工作执行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税务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内涵1.什么是领导力:就是准确领会方针政策,确定工作目标,并制定方法,通过组织和实施,实现方针和目标的能力。
2.什么是执行力:就是贯彻落实的能力。
顾名思义,就是“做事”的能力。
可分为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就个人而言,具体表现为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够把上级分配的工作干得好、干得快;就组织而言,执行力是组织把所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落到实处的能力。
它是把战略目标、方案规划转化成为现实、成果的关键。
就地税部门来说,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就是指领导带领干部职工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即领会政策、组织落实、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当前,我们一些干部对领导力和执行力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领导干部主要是管决策、抓方向,而不必亲自参与决策的执行;也有的基层干部认为,领导力主要是针对的是领导干部,满足于上面怎么说基层怎么做,机械地理解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关系。
事实上,不论是基层组织还是基层干部,没有执行力就没有领导力。
毛泽东同志曾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强调:“领导人员要正确地决定每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这无疑是对领导力和执行力最生动、最直接的诠释。
因此,领导干部应将领导力和执行力贯穿于自己决策和管理的全过程,不仅要深刻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本质、作出科学的决策,同时,还应具备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所以,我的理解,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不但要充分领会上级意图,而且要准确落实到位,在这里,执行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升地税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必要性领导力和执行力是各项方针、政策、决策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
对基层地税领导干部而言,只有政令畅通、执行到位,才能把上级机关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付诸实践、落到实处。
1、提升执行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执行力是完成任务的手段和能力,是完成任务的态度和精神,是贯彻落实上级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需要我们要能够确实领悟到上级领导的真实意图,把“为民收税”的理念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让上级政策的落实不走样,这也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提升自己的执行力,从过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桎梏中摆脱出来,真正把惠民、利民、便民的思想落实下去。
2、提升执行力是提高领导力的关键因素执行力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领导力。
执行力是促进领导决策力最终落实的关键。
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说:“一位领导者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
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要做到一手抓决策,一手抓执行,两手都要硬;既要从宏观上把握目标方向,又要在微观上对目标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3、提升执行力是增强敬业精神的客观要求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恪守职责,常怀感恩之心。
敬业精神来自对自己身份或职位的珍惜,来自对党、国家、个人的忠诚和自觉。
提升领导力、执行力就是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如果一个人对工作始终保持像热爱生命一样的信仰理念,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的话,那么,高效完成任何工作任务就不会成为难题,而且还能从中获得敬业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敬业又是一种责任,是支撑执行力的“筋骨”,责任意识的强弱,决定了执行力的强度,也直接影响到上级政策和规章制度的落实。
有责任感,执行力的实施才有落脚的根基;有敬业精神,执行力的实施过程才享有生命力。
4、提升执行力是适应客观形势变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时常讲一句话,“老干部遇到新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固有的经验已经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新的矛盾。
世界多变,社会发展,我们的执行任务和执行对象的不断变化,过去有效的工作经验今天可能变得一筹莫展。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执行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用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去指导工作,只能使好的思路、好的点子流产,最终使工作裹足不前,甚至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果。
5、提升执行力是推动工作创新的现实需要创新关系到落实的能力,也关系到落实的效果。
创新是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
提高工作效率,就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
创新的源泉来自于能力的提升,能力提升的根源在于不断学习。
通过学习,不断提升领导力和执行力,在实践中创新方法、方式,在执行中才能够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执行中才能够切实落实务实之风,增强实干能力,也只有在执行中,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才能够得以彰现。
三、提升地税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和执行力的途径作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的基层税务部门的领导干部,肩负着执法为民、聚财为国的重任,既要重视决策的制定和工作的部署,更要重视决策和工作部署的贯彻执行,以提高领导力、决策力,推动执行力建设,增强执行力和落实力。
(一)率先垂范作好表率。
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干部本身的行为是整个单位的风向标,是干部职工的参照物。
领导干部要作好表率,影响和带动干部职工。
如果领导干部本身不具备有效执行决策的执行力,只是纸上谈兵,就无法获得部属的信服和追随。
对此,世界组织行为学专家、领导力大师保罗博士就专门指出:执行力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领导力问题。
领导干部要提高执行力,必须高度重视各项税收政策、制度的出台和各项工作的部署,凡是涉及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出表率。
律己才能律人,领导自己犯了错,主动处罚自己,这样做的积极意义比制度一千条规定都要好。
领导干部切勿怕承担责任,怕承担责任的结果只能是相互推诿扯皮。
领导干部切勿走形式主义,走形式主义的结果只能是单位的文件、规章制度成一纸空文。
领导干部在执行中应做到:一是领导就是要领导执行;二是要专注,抓住重点;三是以身作则,亲自参与,亲力亲为,成为带动全局的发动机。
(二)善用会执行的人。
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一定会战胜一头羊带领的狮子群,懂得避其短用其长,赋予适当的任务,使能力平庸的下属做出优秀的业绩,这才是执行的成功之处。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把执行力归纳为这么一句话——“选拔合适的人到恰当的岗位。
”他认为,一个企业有无执行力,关键看有没有选对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对人意味着企业领导者成功了一半。
毛泽东也曾说过:领导人的责任就是出主意、用干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这些名言都在告诫我们,要推动工作的开展,提高执行力,必须要会任用人,而且这些人必须要会执行。
所谓会执行的人就是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
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不断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会执行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和管理岗位上来,为推动工作开展,实现组织目标提供组织保证。
(三)科学分解工作。
要提高执行力,就要使每一个干部都有明确的目标,在确保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以外,还必须提出衡量干部个人努力程度的指标,这样才能使干部的努力得以科学地量化,以有效激励先进者,鞭策落后者。
总之,在工作分解中,细节把握程度越高,做得越细,执行效果越好;执行动作清晰细致,就有助于干部对目标本身更深的理解,理解得越透彻,越能保证全局上下对目标的理解的一致性和清晰性,从而形成合力,提高执行力。
(四)强化监督检查。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者都在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四种职能。
企业管理是以目标管理为核心,而行政管理是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因此,控制职能是行政管理的核心。
所谓控制就是监督,就是追踪考核,确保达到目标和落实计划。
监督是执行力的灵魂,没有监督就没有执行力,所有善于执行的人都会注意监督组织所制定的计划的落实。
很多事情就是没有及时的监督与控制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时机,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
“没有监督”有两种情况,一是没人监督,二是监督的方法不对。
因此,领导干部要加强监督,对布置的工作要及时跟进,对一些管理真空或者管理交叉重叠问题要及时督促检查。
同时,要注意监督的方式方法。
一是依据工作计划进度,安排适当的时间,领导干部亲自跟踪检查,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是要求执行人或单位汇报工作进度情况及相关原因。
三是成立督查机构,由专职督查人员进行跟踪监控、回馈信息或递交报告。
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跟踪督查,提高督查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做到“用机器管人”。
(五)重视建章立制。
制度就是一系列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
制度建设的最直接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职能化、制度化,明确管理者的责、权、利,从而避免“多头领导”,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执行力。
具体来说,制度对于执行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用制度规范执行力的标准;二是用制度统一个人和组织的执行力;三是用制度建立考核机制、奖励制度等激励机制。
针对性和可行性是制度建设的两个原则。
一些制度本身不合理,而妨碍了执行。
制定有利于执行的制度,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一是区别制度与实施细则。
制度列出各种条条框框的行为准则,而实施细则是说明实施这些行为准则的流程。
因此,制度出台后,要配相应的实施细则,确保制度便于执行。
二是尽可能使制度简单、清晰、全面。
三是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必须保证完整全面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不能朝令夕改。
四是制度更新必须遵循事先约定好的程序,绝不能随意地、按照个人意愿去更新制度。
(六)培育执行力文化。
文化不只是一个口号、一个目标或是一个希望。
执行力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力图通过影响执行者的意识进而改变他的心态,最终让执行者自觉改变行为的一种做法,也就是说,执行力文化是一种认同,是一种自觉自愿,而不是被迫于制度的约束。
因此,我们要着眼于提高整个组织的执行力文化,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开始。
因为文化的核心就是领导人的文化,是领导人的哲学态度、价值观、做事风格以及个人喜好的最佳体现。
其次,要倡导和树立“执行不找借口”、“纪律是敬业的基础”的工作行为理念,着力营造出“全心全意、立即行动、雷厉风行、负责到底”的工作作风。
第三,要关注细节。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