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实验中学2019级高一下4月月考语文试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于雅鑫审核:米菲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
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辨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萎缩。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
当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时,他期待的是以“无功利”之审美的“纯粹”性,消除当时“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的积患。
同样,现代诗教也曾表达过强烈的“无功利”的诉求,不过一味追求诗歌“无功利”,会导致写作者狭隘地理解“诗性思维”的含义和价值,皮相地趋附海德格尔大力阐释的“诗意地栖居”。
实际上,“诗性”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
朱光潜说:“善与美……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
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这正是看似“无功利”的审美的辩证属性。
当然,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
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
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古代,诗歌因能传布重要思想和制度理念,故其影响遍及社会各层面。
B.现代诗歌仅仅有百年历史,缺少古典诗歌那样的魅力,难以影响人们生活。
C.现代诗教应在诗歌与社会文化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保持诗歌的活力。
D.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这与现代诗教的理念完全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提岀诗教这一概念及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为整篇文章的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第一段借用林语堂的话衔接文意,引出对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的论述。
C.文章第四段引用蔡元培和朱光潜的话,清晰地论证了现代美育与现代诗教的育人目标。
D.文章末段把论证背景拉回到当下,概括地回答了“现代美育,诗教何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出现了很大变化,诗教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体现了适应性。
B.对现代美育所倡导的“审美无功利”的理解,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有以此消除当时社会某些弊端的意愿。
C.错误地理解现代诗教“无功利”诉求,与肤浅地理解海德格尔阐释的“诗意地栖居”一样,没有体现出美与善的协调。
D.现代美育对诗教仍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要提供赏鉴,弥合“人心”,并借此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
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2016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材料二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
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
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材料三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发布。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本着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应减免费用,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
同时教育、旅游、工商等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细化监管措施,理顺监管体制,防止研学游市场出现“重游轻学”的扭曲和异化。
(节选自2018年10月10日《信息时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材料四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
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
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
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
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得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因城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
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
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泳,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4.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研学旅行'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岀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
B.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存在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C.“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背离了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对它的异化和扭曲。
D.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的研学旅行推进可能同样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
5.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广东省12个部门发布相关文件,说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国家和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使其能尽快适应研学旅行的需要。
C.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应该通过精心设计活动方案降低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拒绝研学旅行。
6.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本题共4小题,19分)高世则字仲贻,幼以恩补左班殿直,至内殿崇班。
复用父遗表恩为阁门祗候,后除亲卫郎。
以通经典,转内殿承制。
累迁康州防御使,知西上阁门事。
宣和末,金泛使至,歛字命世则掌客。
世则记问该洽,应对有据,帝闻,悦之,自是掌客多命世则。
金人军城下,又命世则使其军,还,进秩二等,迁知东上阁门使。
金遣燕人吴孝民请和,孝民邀宰执、亲王诣军前议事,高宗在康邸,请行。
是日世则入对遂除计议副使以从康王复使河北世则改华州观察使充参议官召对赐金带当高宗艰难中,世则尝在左右,寝处不少离。
大元帅府建,改元帅府参议官,因请布檄诸路,以定人心。
进遥郡承宣使,不拜。
高宗承制,转越州观察使。
及即位,除保静军承宣使,提举万寿观。
诏令编类元帅府事迹付史馆,召为枢密都承旨兼提举京畿监牧,再提举万寿观。
世则居温州,帝遣中使谕守臣以时给奉禄,凡积二万缗,因请以裨郡费。
常病疡,艰于据鞍,又以旧所御肩舆赐焉。
帝每念宣仁圣烈皇后保祐三朝,中遭诬诋,外家班秩无显者,制以为感德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进开府仪同三司,奉朝请,赐第临安。
除景灵宫使,兼判温州。
寻以病丐罢,后为万寿观使。
十四年,召入觐,进少保,恳求还,卒,年六十五,赠太傅,赐田三十顷,谥曰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