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孟子》两章主备审核
课型探究展示课时间姓名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
达效果。
情感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
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
义。
学法导航 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
学习活动教学手记
△第一课时
引言: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
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块一、资料助读
•要求:边读边画重点内容,并当堂记忆,学时5 分钟。
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邹
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 没有被
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了
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民为
贵”君为轻”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
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
后,地位日尊,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
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孟子的文章激切、刚
厉、理直气壮。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
越,锐不可当。
他乂善于运用各种驭诱论敌就范的手法,
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板块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活动:听、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然后交流展示,学时15分钟。
1、朗读指导: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示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语句,并标注一下朗读节
奏。
♦板块三、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学习任务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方法: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然后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学习任务二:累文言知识
⑴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委而去之()
.
亲戚畔之()
• •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今指水塘。
) .
(3)一词多义;
r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I以天下之所顺()
.
「地利不如人和()
L兵革非不坚利也()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之城()
I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4)注意下列加点祠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板块四、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学习任务:边读课文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展示成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
的?
%1根据论证思路,列一个提纲。
♦板块五、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 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板块六、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摘抄在下面,并写点简评。
第二课时
♦情境创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
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
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庶鸟鹄飞” O沉溺于安乐中的
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板块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活动:听、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然后交流展
示,学时15分钟。
1、活动一朗读指导: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1)舜/发于/吠司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重读)
2、活动二学生大声读课文。
♦板块二、理解内容,积累知识
活动安排: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每小题赋1分。
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一〉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状亩()②傅说()③胶鬲()
• • •
%1行拂()
.
〈二〉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入则无法家拂士
%1所以动心忍性
〈三〉一词多义。
r舜发于吠亩之中入则无法家拂士()
.
J行拂乱其所为()
.
庆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死于安乐()
.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发于声()
.
尸国恒亡()
.
Y
少牛亦死,举大计亦死()
尸扶苏以数谏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1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板块三、理清思路,感知思想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后展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板块四、拓展小练笔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习方法:学生讨论,记录整理,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