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城市环境分析

青岛城市环境分析

青岛城市环境分析5城市环境分析5.1城市概况:⑴地理位置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

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⑵行政区域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五市9552平方公里⑶城市人口常住总人口845.61万人、户籍总人口761.56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 347.45 万人、户籍人口276.25万人。

⑷海岸(岛)基本情况青岛的大陆海岸线长730.64公里,加上所属海岛的岸线,全市海岸线总长862.64公里。

现有海岛69个,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32公里。

绝大多数海岛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最远的千里岩岛,距陆地约64公里。

在这69个海岛中,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

5.2城市规划5.21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显示,到2020年,青岛人口将达到1200万,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5.22城市规模《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

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

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5.23城市功能结构、布局《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确立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全新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5.24空间发展战略到2020年,全市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三个层次等级结构。

中心城市1个,即青岛中心城区。

次中心城市8个,包括即墨城区、胶州城区、平度城区、莱西城区、田横组团,鳌山组团,琅琊组团。

小城镇66个,其中重点镇14个,一般镇52个。

以海岸带为主体,向海域、近海岛屿和陆域纵深延伸,以滨海城市风貌区、旅游景区、度假区为重点,形成“一线、两翼、二十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格局。

以胶州湾为生态保护核心,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小珠山风景名胜区为生态保护重点,依托白沙河、墨水河、大沽河、洋河四条主要的河流构筑生态控制带,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青岛,包括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主体功能为青岛市的行政、文化、金融与商业中心。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加快现代服务业建设。

缩小南北差距,结合青岛北站改造,逐步改造北部传统工业,加快实施传统工业搬迁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完善北部配套设施,提升北部整体环境。

黄岛,指黄岛区,主体功能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贸易集散中心、旅游度假地,现代制造业基地,西海岸地区的中心城区。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发展海港物流,合理控制石化产业发展规模,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规划形成六个功能区,即唐岛湾中心区、国际物流贸易枢纽港区、修造船基地、风凰岛旅游度假区、临港产业区、重石化基地。

红岛,指城阳区,主体功能为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出口加工基地。

规划形成东部的城阳中心区、空港经济区和西部的棘洪滩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南部红岛片区。

其中,东部地区主要结合空港,重点发展航空服务、货运代理、商务会展等现代综合服务业,西部地区主要打造为青岛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集聚区,红岛片区预留为未来的行政和文化中心、旅游度假中心、会展中心,通过引进世界级项目的开发,使其成为整个红岛组团的标志性地区。

崂山,指崂山区,主体功能为青岛市旅游度假基地,科教研发中心,商务会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发展区及孵化基地。

严格保护崂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青岛市旅游度假产业的核心基地。

为充分发挥奥运带头作用,适应青岛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青岛市滨海沿线及海岛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带来的新要求,编制了《青岛市游艇码头专项规划》,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旅游模式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使之成为发展高端度假旅游项目的载体,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带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蓝色文明”。

5.25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主城,即青岛市的中心城区,是青岛市行政中心,是青岛市文化教育、科技研发、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度假、产业综合服务等城市功能的聚集区,是青岛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规划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快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老城区与新城区的联系,实现新、老城区的合理分工与有机协作。

以提升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完善设施配套、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引导旧城旧村的更新改造,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旧城旧村更新改造之间的联系,积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寻找空间,为旧城旧村更新改造寻找主题,重塑城市新形象。

5.26道路建设及未来规划⑴青岛地铁:《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9-2016年)》涉及两条线路,分别是地铁M3线和M2线一期工程,长约54公里。

一期工程(M3线,2009-2014年)自青岛火车站至青岛火车北站,全长24.9公里,全部为地下段,共设22个站点,总投资约130亿元,建设年限为2010年至2014年;据测算,2014年一期工程建成后,预计日输送客流将达23.5万人次。

二期工程(M2线一期工程,2012年-2016年)自西镇至金水路,线路规划长约29.6公里,共设27个总投资约162亿元,建设年度为2012至2016年。

M2号线一期工程自市北区经市南区、崂山区到李沧区,具体的线路走向已基本确定,但站点的位置还在不断论证和调整。

⑵海底隧道:青岛海底隧道实际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海底隧道,长6.17KM,另一部分是接线工程,长1.63KM,两部分共同组成海底隧道,于2010年完成土建部分,2011年上半年正式竣工通车。

⑷⑸⑹⑶海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东起青岛主城区308国道杨家群入口处,跨越胶州湾海域,西至黄岛红石崖,(一期工程)路线全长新建里程28.047 公里,(二期工程12公里。

)工程投资90.4 亿元。

2010年12月22日青岛海湾大桥主桥贯通。

5.3城市经济5.31城市GDP与三次产业结构根据统计局的资料,青岛市2010实现生产总值(GDP)566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0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2758.6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2630.6亿元,增长14.4%。

三次产业结构为4.9:48.7:46.4。

5.32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98元,比上年增长11.8%;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531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0550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62元,增长14.2%。

5.33青岛2010固定资产投资全年青岛2010固定资产投资30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

其中,第一产业投资33.1亿元,下降2.4%,第二产业投资1279.4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投资1709.9亿元,增长29.8%。

三次产业投资比例1.1:42.3:56.6。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608.1亿元,增长30.8%;非国有经济投资2414.4亿元,增长21.1%。

5.33青岛2010房地产投资青岛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02.4亿元,增长31.1%;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5058.4万平方米,增长17.4%;新开工面积1712.4万平方米,增长28.8%;商品房竣工面积1020.5万平方米,增长25.3%。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60.7万平方米,增长7.8%。

全年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50.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0.3万平方米。

2010年青岛商品房销售金额895.3亿元。

5.4城市房地产市场分析5.41政策法规⑴调控2010年4月17日,出台“新国十条”规定,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提高到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在房价过高、上涨过快或房源紧张地区可暂停发放贷款。

从此,我国房地产市场遭遇一系列政策调控。

9月29日,国家多部委联合启动了房地产市场“二次调控”,内容包括将商品住房首付比例调整至30%以上,调整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12月20日,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增供应,遏需求”的调控指向下,青岛在4月26日出台“青岛十四条”,10月,青岛开始全面落实二次调控政策。

一系列的“限购令”、“限贷令”、“限外令”政策不断出台,2010年成为当之无愧的调控年。

此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政府动用了金融杠杆、经济政策甚至行政手段调控楼市。

“以堵代疏”的成效如何,2010年的成交数据已给出了答案。

⑵保障房加强保障房建设成为今年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话题。

从年初制定的2010年58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再到年底公布的2011年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征询意见,我国保障房建设力度不断加码。

按照青岛市保障房第一个“三年规划”,2010年青岛共推出8000套保障性住房进行公开配租配售。

并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分解落实市辖七区2011-2013年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任务的通知》,未来三年,市辖七区和高新区,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各3万套。

根据计划,在2011年新增的420万套保障房建设中,公共租赁房将占主要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