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④是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成份B. 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C. 因为有巨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D. ①病原体进入巨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甲型流感病毒”社会热点为素材,综合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
【解答】A.图中④为蛋白质,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的是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B.溶酶体处理病原体,暴露抗原,没有特异性,B正确;C.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是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C错误;D.病原体侵入细胞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食盐加碘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预防大脖子症B. 注射胰岛素可加快血糖氧化分解,加速糖代谢,降低血糖C. 口服雌激素可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达到避孕效果D. 注射胸腺激素可加快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解答】A.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所必需的元素,缺碘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会患大脖子病,A 正确;B.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使血糖含量降低,B正确;C.内环境中雌激素含量升高,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正确;D.注射胸腺激素不利于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D错误。
故选D。
3.下面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①②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③④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B.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 内环境维持自身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B【解析】【解答】A.①②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③④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正确;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酸碱度与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相关,C正确;D.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4.下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
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
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A. 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B. 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C. 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糖原水解为葡萄糖D. 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本题考查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A.若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则该图是反射弧结构图,X是神经递质不通过血液运输,A错误;B.若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是下丘脑细胞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C,若甲是胰岛A细胞,X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乙中糖原水解为葡萄糖,则乙是肝脏细胞,C错误;D.若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是甲状腺素能加快乙的新陈代谢,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B.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C. 稳态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它表现在生物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生物圈各个层次上D. 正反馈调节能促进各级稳态的维持,因而是各层次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的病原体,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故A正确;反馈调节是常见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故B正确;稳态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个体、群体和整个生物圈都必须保持稳态,故C正确;正反馈调节能够打破稳态,不利于稳态的维持,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稳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下图是3个圆所构成的关系图,其中甲为大圆,乙和丙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
符合图中甲、乙、丙对应关系的是()A. 突触、突触小体、突触间隙B.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C. 种群特征、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D.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答案】B【解析】【解答】A.突触包括三个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而突触小体是由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A错误;B.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B正确;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C错误;D.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种群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群落是所有生物的集合,而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的集合,D错误。
故选:B。
【解答】本题考查生物学上的概念以及范围大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 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 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C.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D. 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 选项正确。
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看不懂文字”,下丘脑通过控制相关神经,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B、C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脑各结构的位置和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成分的稳定和理化性质的恒定即稳态,其稳态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皆存在于内环境中,通过参与特异性免疫维持内环境稳态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调节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 冰雪天室外作业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不断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答案】C【解析】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成分的稳定和理化性质都是相对稳定,不是恒定,故A错误。
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存在于内环境中,溶菌酶可以通过非特异性免疫维持内环境稳态,故B错误。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其中枢位于下丘脑,故C正确。
冰雪天室外作业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上升,但不是不断上升,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9.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含有CO2、尿素、性激素和胰蛋白酶等成分B.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一定会引起过敏反应C. 组织液渗回血浆或渗入淋巴受阻将导致组织水肿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大量丢失【答案】C【解析】【分析】(1)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浆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血浆蛋白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而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再细胞外液中,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2)过敏原其实就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普通抗原接触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将其清除.过敏原这种抗原第一次接触机体和普通抗原接触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时候形成的抗体在完成免疫反应后会存在于血细胞的表面上皮细胞,而不是正常情况下的血清中,当机体第二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的时候就会发生过敏反应了.(3)组织液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组织液的回流有两条途径:一是进入毛细血管;二是进入毛细淋巴管.两者受阻均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解答】A、胰蛋白酶不存在内环境中,胰蛋白酶存在于胰液中,属于外环境,A错误;B、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引起过敏,B错误;C、组织液的回流有两条途径:一是进入毛细血管;二是进入毛细淋巴管.两者受阻均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D、腹泻引起的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大量丢失,D错误.故选:C.【分析】10.当正常人体感觉到冷时,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可使A.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 汗腺分泌量增加C. 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D. 有机物氧化分解速率加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寒冷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代谢增强,故有机物氧化分解速率加快,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胸腺素能诱导淋巴干细胞生成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
下列病人中不适合用胸腺素的是A. 器官移植病人B. SARS病人C. AIDS病人D. 结核病人【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免疫排斥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胸腺素能够诱导形成T细胞,而器官移植病人的免疫排斥的细胞是T细胞。
【解答】A.对于器官移植的病人,效应T细胞会将其体内移植的器官作为抗原,加以排斥,故器官移植的病人应该降低免疫系统,而不是增强免疫系统,所以不适合使用胸腺素,A正确;B.SARS病人的病原体是SARS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物,依赖细胞免疫发挥作用,而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的是T淋巴细胞,因此使用胸腺素增强T细胞的功能,B错误;C.AIDS病人的病原体是HIV,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因此使用胸腺素增强T细胞的功能,C错误;D.结核病人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也属于胞内寄生物,主要依赖细胞免疫消灭病原体,D错误。
故选A。
12.对某肌无力患者治疗时发现,其体内的抗体损伤了神经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而导致神经冲动传递受阻。
该病属于A. 过敏反应B. 自身免疫病C. 免疫缺陷病D. 线粒体异常疾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体内的抗体损伤神经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属于自身成分)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如果它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选B考点:本题考查免疫异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基本概念并做出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