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钻井事故案例考题

石油钻井事故案例考题

石油钻井事故复杂案例考题2018.10案例11990年9 月25日钻进过程中扭矩较高,且蹩钻严重,用17 1/2″钻头钻至井深526.28米,悬重和泵压均下降,起钻发现8″钻铤断,钻具落井,落鱼长175.03米。

问题:请选择打捞工具?案例21990年10月18日1:10,井深:1716.41米,短起到1625.79米遇卡,活动钻具,5″S135钻杆母接头涨大滑扣,1625.79米钻具顿入井内。

问题:简述处理方案?案例31991年6月19日18:35,井深:4504.66m,下钻中,下到8″随钻震击器时,8″卡瓦已卡好,震击器突然释放,将卡瓦牙10块全部震断落井。

1.请简述处理方案?2.怎样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案例42003年8月14日4:50下钻至井深5520.50m,接方钻杆划眼至5541米(当时井深5547m),5:30接单根后,开泵下放遇阻30T,上提挂卡30T,上下活动多次无效。

甩单根接方钻杆开泵下放遇阻30T,上提挂卡30T,施加扭矩18圈下压80T未解卡,钻具卡死,钻头位置5530.26m,钻具原悬180T。

经多次上提钻具计算卡点均在4400m 左右。

起钻前泥浆性能:密度1.45g/cm3,粘度66s,塑粘39,屈服值14,初切/终切=3/10,API=6.5/0.5,HTHP=18/1.5,固相含量=19,PH=8,CL-=22266,Ca++=1481。

问题:分析卡钻类型和处理方法?案例599年5月10日16:45用6″S226钻头钻进至4227.81米,上提至4225米倒泵,16:47开泵,泵压20兆帕正常,启动转盘不动,上提至200吨,下压至100吨,多次活动无效卡死。

钻具结构:6″钻头+330*310+4-3/4″DC*17+3-1/2″WDP*15+3-1/2″DP*172+311*410+5″DP。

问题1、分析卡钻类型?2、简述处理方案?案例6一、事故类型:卡钻。

二、事故发生经过:95年8月3日钻至井深5379.30米地质循环,从1:00~1:30溢流12.4方,至2:35注入1.85泥浆34.6方和1.70的泥浆13方,于2:40井涌~2:43关井,立压为零,套压4Mpa,用1.68的泥浆节流循环33方(无重浆)~9:00立压由0升至2Mpa又降为0Mpa,套压由4Mpa升至6Mpa,开井强行起钻至4854.22米,井涌停止,遇卡(原悬重140吨),上下活动260~50吨,开泵19Mpa不通,停泵立压9Mpa钻具卡死。

问题1、分析事故发生原因?2、简述处理事故的方案?3、如何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案例71996年9月7日7:00钻进至井深3779米,上提钻具准备接单根,提至3765米遇卡,钻具原悬重120吨,开泵正常,上下活动钻具80~180吨,钻头位置在3765米处卡死,,卡死后加大活动力度,,上提至200吨,下放下压至30吨,均无效,卡死。

这段地层的岩性泥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伊蒙混层。

塑性较大,吸水膨胀。

问题1、原因卡钻分析?2、简述处理方案?3、在操作上和泥浆上谈一谈如何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案例8XX井浅气层井喷事故XX井是一口预探井,设计井深4000米,目的层为下第三系(E)和白垩系(K),设计井深结构为13 3/8"×500米+9 5/8"×2520米+7"×3998米;实际上在钻至501.5米时发生井喷。

一、井喷发生经过XX井于1995年6月25日用17 1/2"钻头进行一开钻进,在钻至400.3米时发生溢流,判断地层流体为盐水和天然气,后将泥浆密度提高到1.18g/cm3钻进。

至6月30日钻至井深501.5米,决定下套管,洗井2小时后开始短程起下钻作业,在起出三柱零两根钻具时,在振动筛出口发现少量的溢流,立即抢接方钻杆未成,泥浆已经喷出转盘面15米左右,井口失控。

此时,停柴油机和发电机。

二、井喷事故处理经过XX井发生井喷后,立即组织抢险。

在钻具内停喷、环空间断喷的情况下,于7月1日向环空下入两串油管,深度分别为105米和122米,注入水泥浆55方(密度为1.98g/cm3)。

接着,向钻具内注入清水5.2方检验钻具是否畅通,在证实钻具畅通后,向钻具内注入水泥浆3.3方。

候凝后,对钻具试压20MPa,10分钟降至1MPa,以后稳压不降,说明水泥封固成功。

问题:通过上面的案例,概述浅气层井喷的预防、处理。

案例9井漏复杂的处理发生经过:2003年9月14日17:10~18:10钻进井段5736.50~5738.40m,17:30钻进中发现井漏,至18:10发现泥浆池泥浆量减少,泵压略有下降,确认发生井漏,立即停钻循环观察漏失钻井液7.6m3,平均漏速9.50m3/h。

钻进参数:W=16T,n=80rpm,Q=26l/s,P=19.5MPa;钻井液性能;密度1.45g/cm3,粘度56s,塑粘31,屈服值10.5,切力2/7.5,中压失水5/0.5,固含17,含砂0.3,PH=8,氯根27326PPm。

问题:1、发生小漏时怎样处理?2、施工中的注意事项?案例10XX井井下出盐水XX井8月5日12:00用密度1.33g/cm3的钻井液钻进至井深5296m地层开始出盐水,并且在5296米以后井下情况加剧恶化,粘卡程度大大增加,随后在5418m发生接单根困难。

该井在5296米以前,泥浆每日为维持泥浆罐液面需补充胶液60 m3,而在5296米以后,每日泥浆补充胶液量逐渐降至10 m3,二者差50 m3/d。

考虑到钻进进尺不同和泥浆的正常消耗,出水速度大致计算2.18m3/h。

泥浆性能由盐水侵前的API=6/0.5,HTHP=13/1.5,CL—=12145,Ca2+=577变为盐水侵后的API=8~12/1~1.5,HTHP=21~35/3,CL—=24292,Ca2+=1904。

现场根据井下实际情况,把钻井液密度逐渐从1.33 g/cm3↗1.35 g/cm3↗1.38 g/cm3↗1.40 g/cm3↗1.43 g/cm3,才将井下盐水基本压稳。

考虑钻进时有循环压力,最后将钻井液密度定为1.45 g/cm3。

结论为:钻遇高压低渗盐水层。

问题:如果你是一名钻井监督,你怎样对付钻遇高压低渗盐水层?案例11XX井堵漏专报2004年05月18日12:00~21:00下铣齿接头+光钻杆至井深4807.00m。

~07:00 循环钻井液,配堵漏泥浆(配堵漏泥浆60m3,配方如下:粗核桃壳7.2%+中粗核桃壳7.2%+细核桃壳4.8%+锯末1.2%,密度2.17g/cm3)。

~07:40下钻至井深4984.93m。

~08:27 注堵漏泥浆42m3,顶原浆13m3。

~09:00 起钻至井深4805.57m。

~10:27关井挤堵漏泥浆25.0m3(立压由0~20MPa,套压由0~17.8MPa)。

~12:00静止候堵(立压由20.0↓15.0MPa,套压由17.8↓17.5MPa,基本上稳定)。

~14:00 每半小时顶泥浆1m3(上控制立、套压不超过20MPa)。

~05月19日00:00蹩压候堵(立压由16↓13.7MPa,套压由17.8↓16.5MPa,自15:30~24:00套压稳定在16.5MPa不变)。

~09:08 节流循环加密度(泥浆密度由 2.16↑2.25,立压由13.7↓5.5MPa,套压由16.5↓5.8MPa,)。

~09:35 关井观察无返吐现象,堵漏成功。

问题:上面是XX井堵漏专报,你怎样确定蹩压堵漏时立、套压的值?案例12XX井9 5/8″套管单级固井前蹩堵事故一、发生经过2002年3月12日下完9 5/8″套管(12 1/4″井眼井深3505m),灌泥浆后接水泥头,开泵(排量12l/s,泵压13.0MPa)出口返出泥浆2方后,泵压升至21MPa,出口不返,蹩压21MPa不通,泄压,反复多次不通。

上提套管220t 井段3503.11~3495m,套管可以上下活动。

套管结构:浮鞋0.48m/下深3503.11m+套管*5*55.84m+浮箍0.38m/下深3446.79m(阻流环在浮箍内)+套管*312*3447.46m/套余1.05m二、处理过程下射孔枪至3441.65m遇阻,下射孔枪至3440.9m射孔,井段3440.2~3438.9m,共射10孔,开泵,排量12升/秒,泵压1MPa,循环通。

注平均密度1.90g/cm3的水泥浆48m3,压胶塞2m3,替密度1.20 g/cm3泥浆125m3,施工顺利,固井质量合格。

三、原因分析钻工随手把破手套放在了井场上摆放的套管内,由于晚上下套管时光线较暗,没有注意。

导致堵水眼。

问题:,作为一名钻井监督,谈谈你的做法。

案例13XX井7"尾管固井“灌香肠”事故一、发生经过基本情况:8 1/2"井眼,井深5329.3m,7"尾管段5327.50~4558.48m。

发生经过:注前置液8m3,水泥浆24m3,最高密度2.35g/cm3,最低密度2.26g/cm3,平均密度2.29g/cm3),压胶塞1m3,开泵不通,蹩压至25MPa,后换水泥车蹩压45MPa仍不通,检查地面管汇通畅,起钻,钻杆内水泥浆稠化、凝固。

二、原因分析1、水泥化验情况嘉华G级+钛铁矿粉(3:2)+13L×0.7%+2L×1.0%+FL×0.8%+901×0.1%+RA-1×5.0%水泥浆室内化验:析水0,流动度24cm,稠化时间412分钟。

2、送井铁矿粉和水泥比例混拌严重不均匀库房水泥密度为3.15g/cm3,铁矿粉为4.4g/cm3,600∶400比例的水泥∶铁矿粉实际混合密度应为3.5538g/cm3,抽样检测密度点为:3.479(667∶333)、3.585(573∶427)、3.554(599.8∶400.2)。

因此,混合灰发生变化,现场施工水泥浆与试验的水泥浆不一致,致使固井作业中水泥浆提前凝固,导致本次事故。

三、经验教训1、固井工程是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岗位协作,确保作业设计、作业准备、作业施工中各环节都连续如一。

2、严格执行固井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3、确保现场固井施工中的样品与试验情况一致。

问题:固井事故很多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结合上面的案例说说现场那些方面做的不够可能导致固井事故的发生?案例14起20″套管发生经过:1995年5月12日16:30,钻至中完井深300米,上部井壁有垮塌现象,钻遇砾石层,甩掉了扶正器。

泥浆密度1.05,粘度55S,循环两周,起钻完,下20″套管11根(119米)遇阻,接循环头循环无效,13日6:00起出套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