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极 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事;极幻之 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 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 魔……此《西游》之所以作也。说者以为寓五 行生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余谓三教已括于 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而伸之, 何境不通?何道不洽?”
中国古代文学史
《西》从其流传过程看,正是三教合流和宗教 世俗化的时期,作品无疑包含着相应的文化内 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
四、如何看待《西》的内涵 对《西游记》思想内涵的理解,一应从故
事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去看,二要从神话小说的西游记》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分为两 个层面,即普泛性的和特定性的两种。前者在 时空的限定性上比较宽泛,后者则具有较严格 的规定性。《西游记》对社会生活的普泛性反 映是指它对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关 系和一些社会关系的艺术概括。
●胡适说“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至多不过 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五十年代以后流行以政治、社会学观点看待, 谓反映了“农民起义斗争”“市民阶层利益” 及“安天补国”等说法。后有人生哲理说,较 受重视。如:为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而奋斗到 底,万死不辞。成大事业者追求真理的进取精 神及其成功道路。杨义:同意张书绅“一部 《西游》,即是一部《心经》”之说,认为 “可以把西行取经的艰难历程,当作是对人的 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 程来解读。”
中国古代文学史
◆吴承恩之生平: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江苏淮 安人,早有才名,曾致力科举而屡试不售,中年 补岁贡生,后任长兴县丞两年,因“耻折腰”, 辞官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作有志怪 小说《禹鼎志》和诗《二郎神搜山图歌》,故人 们以为他具备作《西游记》之条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情节构成
《西游记》的故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前七回写 孙悟空的来历,他的出世学艺和大闹天宫的故事。 二是第八至十二回,介绍取经的缘由(如来说法, 唐三藏的身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观音指 示取经) 。三是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 佛门,和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 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九 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师徒四人皆成正果。
——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神话故事雏形) ——宋元南戏、金院本;元末明初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
记》、《西游记》;元末明初平话《西游记》 ――明嘉靖间章回小说《西游记》
上为西游故事大体演化过程,至于成书的《西游记》
与上述演化环节中的故事的承续关系尚不能十分清
晰地辨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
2、关于作者: ◆明刊本、世德堂本只署“华阳洞天主人 校”,另有两种删节本,一为朱鼎臣编辑 《西游记释厄传》,一为杨致和编定的 《西游记传》(《四游记》本),均不署 著者。
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指它所描写的 一些社会情态有着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的烙 印,一些人物的思想意识有特定的时代特征。 如作品所写九个人间国度的“文也不贤,武也 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国君佞道灭佛,道 士弄权误国等都与明中叶的社会情态相切合。
中国古代文学史
表现为取经人与自然险阻及妖魔的关系,既反映 了人民与自然的矛盾,也象征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如人民与邪恶势力的矛盾和关系。孙悟空与天宫 神佛的矛盾,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关系,即个人 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从抽象来看,这种关系在相 当长的历史阶段里都存在的,所以是普泛性的反 映。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汪憺漪评《西游证道书》第一回批语: “《西游记》一书,仙佛同源之书也。彼一 百回中,自取经以至正果,首尾皆佛家之事, 而其间心猿意马,木母金公,婴儿姹女,夹 脊双关等类,又无一非玄门妙谛,岂非仙佛 合一者乎?”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清人对《西游记》旨意的理解,鲁迅概括为“或 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鲁迅认为“然作者 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悟道”。书中偶尔 出现五行相克的常见说法,作者对佛教并不怎么熟悉, 如(99)末回有荒唐无稽的经目,“特缘混同之教, 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 元君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假欲勉 求大旨,则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之‘《西游记》 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 之驰,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 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数语,已足尽之。”又中说国古“代文玩学史世不恭之意寓焉”。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三、《西游记》的文化内涵
●《西游记》陈元之序:“其叙以狲,狲也; 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 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 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 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 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心以摄,是 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 即心无可摄。……此其书直寓言者哉!”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外国学者有不少注意从宗教文化来研究《西》, 特别是从道教方面,日本学者、澳大利亚华人学 者(柳存仁)皆有专门研究。国内李安纲亦从此 角度研究,认为《西》是写金丹大道,是尹志平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艺术体现,八十一难源 于宋石泰《还源篇》。《西》的回目,诗词多以 道教术语及命题贯串。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 《西游记》
一、成书和作者 二、情节构成 三、《西游记》的文化内涵 四、如何看待《西》的内涵 五、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成书和作者 1、成书过程:
史实(玄奘取经)——纪实性地理风俗书(《大唐西域记》) ——高僧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富传奇性) ——取经故事之流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
◆清初汪象旭评刻之《西游证道书》托虞集序言为 “长春真人丘处机”作,后之刊本亦依此说。清吴 玉搢据方志所载吴承恩著有《西》一书,而提出此 为吴著之小说。后有阮葵生、丁晏等人响应,纪昀 论证《西》非元人所作,鲁迅引清学者之言,辨定 为吴承恩,胡适考证论定,而俞平伯等有异议。下 半世纪,日本学者提出非吴承恩作,大陆章培恒等 相继论证非吴承恩作小说。依习惯说法则仍以吴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