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学生版)

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学生版)

阳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课题: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陈诗红审核人:姚云波一、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任务驱动型叙事体材料作文的材料特点。

2.培养针对事件当事人及相关方的行为表现进行质疑,进而选择角度,表明态度的能力。

3.培养针对事件的具体事实,针对事件当事人及相关方进行思辨,具体深入阐述看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质疑与思辨,通过具体、深入的分析,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2 通过作文提纲编拟环节的技法指导(“起承转合”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等思维工具,条分缕析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质疑、思辨与立意、谋篇的训练,培养学生理性消费、友爱相处、自强自尊等意识。

2.培养学生理性说理的态度:(1)有针对的说理:顺应任务指令,切近事实要害,深入挖掘,入情入理;(2)有原则的说理:表达己见,关注异说;质疑思辨,澄明观点。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复杂性分析,避免一元化单向认知与思维浅表化。

引导学生正确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基于贴近事实(现象)的态度与看法的表达上升为有一定概括度和抽象性的论旨(中心论点),并能斟酌语言形式(句式、辞格、用词)等以优化中心论点及标题的书面表达。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实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一)简介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的作文题,引出关于“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题型”的简要解说。

高考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

(60分)(2015高考全国乙卷)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二)小结: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题型的特点1.试题材料特点(1)试题往往给考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生活化、社会化的真实情境。

(2)试题材料为叙事性材料,材料本身有一个动态变化(内含因果链)的过程。

(3)事件本身往往蕴含对立性问题(矛盾)。

(4)从材料中人与事的关系看,有主要当事方和相关参与方;有核心事件,有派生事件。

(5)事件引发多元声音。

2.提示语与要求语特点(1)材料后附的提示语往往带有“你怎么看?”或“你认为哪一种更怎么样”的设问句,指引考生“就事论事”(这是讨论的第一层次),并上升到“就事论理”(这是讨论的第二层次),从而达成“析事明理”的目标:或澄明是非,或解剖弊害,或分析原因,或提出对策。

阐述过程中,“论事”“论理”都要基于材料中的基本事实。

(2)材料后附的提示语往往带有“请你就某一方(或针对、选择某一个角度)表明态度、阐述看法”或“作出权衡、选择或判断”等的写作任务驱动指令,有的还有文体驱动指令,如2015国家课标乙卷的提示语中限定了写作的文体——书信。

(3)命题者让考生依据设定的真实情境,通过规定任务指令的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与以往的阐释性话题写作更强调表达的对象性,写作者心中要有交流意识与读者意识,要针对真实的情境、具体的问题,而不可自说自话。

(三)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的“立意”与“谋篇”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如何针对其中一方,完成“表明态度,阐述看法”这一写作任务指令?1.几个关键词的解释:态度:对人、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看法:对人或事物的认识或所持的见解;有时特指否定的意见。

表明:明白清楚地表示。

阐述:论述。

2.呈现作文训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效力是某大学三年级学生,他来自贫困农村家庭,每年都获得特困生补助。

小李积极向上,助人为乐,努力学习,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

小李的五个舍友,都使用五六千元的苹果手机。

从大一开始,他们就没少取笑小李的“砖头”——诺基亚手机。

正好使用多年的“诺基亚”彻底坏了,小李就用自己做家教攒下的钱买了一部四千多元的苹果手机。

此事被同学报告学校,学校取消了小李的特困生补助。

此事在校园传开,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小李、小李的舍友、学校、打报告的同学的表现,选择其中一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3.“立意谋篇”指导:(1)理清事实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区分当事人与相关方,这是为选择角度、确定立意作铺垫,避免立意游离基本事实。

具体做法:审读材料时,可以按事件发展的因果逻辑或人物出现的先后次序,结合段落内部的句间关系,用//线标画层次。

(2)梳理事件的层次后,要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各方行为表现出的“思想品质”或“价值观念”。

具体做法:审读材料时,可以用笔圈点句中的关键词,或加简要的关键词批注,或者把对人物的行为表现提出疑问标注在段落旁边,以助益思维的明晰。

(3)综合材料,形成问题(质疑)具体做法:就材料所叙述事件中当事人及相关方的行为表现进行审视、质疑,并将质疑的问题书面化呈现。

示例:从小李的角度质疑——①享受特困补助的小李,用自己做家教攒下的四千多块钱买“苹果”手机,合不合适?②动用自己劳动所得,改善物质生活的需求是否要给予尊重?从小李的舍友的角度质疑——①取笑舍友“贫穷”“土气”的行为,该不该?②小李的舍友应该向“小李”学习什么?从打报告的同学的角度质疑——①面对享受特困补助的小李花大价钱购买“苹果”的行为,该不该举报?②有没有比打报告更好的规劝方式?从学校的角度质疑——①校方取消了小李的特困补助,这样做是否公平正当?②如何才能有效去除大学生中奢靡、攀比的恶习?(四)根据问题,提出观点:从小李的角度:从小李的舍友的角度:从学校的角度:(五)课堂审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现在,有的孩子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开饭馆或者经商,几年下来给家里挣了不少钱。

家里日子宽裕了,还盖起了三层楼。

父母很乐意,孩子会挣钱养家了。

而有的同龄人在苦读高中,几年下来,花了不少钱,家里日子过得很紧巴,房子还是那几间老房子。

父母也很乐意,因为他们盼着孩子将来有出息。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看法(感想)?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训练1: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适合的两项是()A.《学会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B.《快乐是一种心境》C.《学会放手,才是大爱》D.《人生之路,慢慢走》E.《多元价值观,值得提倡》答案:CD【解析】这则材料涉及到父母看待孩子成长的态度问题。

适合以下立意: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快乐是一种心境;社会呼唤多元价值观;把握现在,还是放眼未来。

C中的“放手”没有依据,D中的“慢慢走”也没有依托,属于无中生有。

训练2:分析材料含义,你提出的观点是:(六)合作探究任务驱动型叙事类作文写作的基本结构模式(写作步骤)是怎样的?明确:任务驱动型类叙事类作文写作常用四步结构法1.引:2.议:3.联:4.结:(七)课后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这一天,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QQ空间,到处都是祝福母亲节日快乐的,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母爱伟大的故事等,热闹非凡。

这时候你不赶紧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情,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点赞。

面对网友们向母亲们疯狂的“示爱”方式,一半以上的母亲表示并不知情。

因此有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你妈知道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么?”。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平时不习惯和父母交流情感,或者不好意思表达感激,用这样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还有网友认为,比起隔空抒情,能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给妈妈买点实在的礼物,才是表达祝福的更好方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写作指导】作文涉及到网络与情感、虚拟与真实、道德绑架与情感绑架等多个方面。

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对道德品质的呼唤,是当今命题的重要方向。

材料中所反映的一些人在母亲节刷屏来晒孝顺的现象,确实值得反思。

孝,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也是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从正面立意:从反面立意:【精选素材】母亲节感恩:别陷入庸俗泥淖母亲节感恩,别陷入庸俗泥淖,忌浸染作秀风气。

近年来,报端常现误读“母亲节”的新闻,比如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明德小学100名学生相聚在校园,通过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迎接“母亲节”的到来,以此表达对母亲的爱戴和尊敬;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初二全体同学在操场上集体下跪,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

不少同学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再如武汉市不少中小学甚至大学给学生布置了亲情作业,如给母亲送花、洗脚,给父母写“一封家书”等,虽然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目的一致,即让学生感悟亲情,孝敬父母,并学会生活自理,但尤其不要生硬地把母亲节演变为“洗脚节”、“下跪节”等。

对母亲感恩,又何必非选择某一天来洗脚和下跪呢?感恩母亲,应当把每天都当成母亲节来对待,亲切自然地去关爱母亲,去表达情感,去让她们感受到来自子女最真挚的情怀。

母亲节煽情一些又何妨尽管一些好事者努力把母亲节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联系在一起,但毋庸讳言,母亲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洋节”,且从一开始,就是被商家作为促销手段引进的。

商家从这个节日中嗅到了商机,早早打出“母亲节套餐”、“母亲节促销”的动人幌子;媒体上、网络上不约而同(其实不妨说是“约而同”)涌出成批面目仿佛的“二十四孝”式故事、段子,煽情催泪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吸附着眼球、广告。

对此,一些人呼吁,让母亲节“去商业化”,恢复亲情节日的本来面目,然而母亲节成为公共节日的一刻起,就不再属于任何一个人,包括“母亲节的母亲”,商家也好,普通人也罢,都有权为母亲节赋予自己所喜欢的任何定义——只要一个愿打,另一个愿挨。

那些无伤大雅、有助家人心情和氛围的花朵、礼物和祝福,哪怕掺一点点假,有一些些煽情,又有什么关系?作为母亲,难道不会笑着接纳儿女们所回馈的一切吗?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节日习惯”,也未尝不能给“自家的母亲节”添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