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1节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在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是两个必须加以讨论的基本问题。

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门类,劳动经济学当然要讨论劳动力供给的问题。

本章将从人口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供给弹性以及劳动供给时间选择等几个方面考察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个体决策无论是全球的、国家的、行业的还是企业的可以获得的劳动力供给,都取决于劳动力供给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供给决策。

2、个体意愿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包含两层意思:(1)劳动力供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工资水平的高低、工作时间的长短、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这使得劳动力供给量可能不等于劳动力资源数量;(2)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可能有一部分劳动者因找不到工作而失业,这使得劳动力供给量不等于劳动力实际使用数量。

因此,劳动力供给的量与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意愿的影响。

好工作的标准分享3、时间要素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这种劳动能力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

但在实际的研究当中,如果把此因素考虑进去,就会让分析难以进行。

因此,我们通常假设所有劳动力供给都是满足社会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要求的标准供给,即把劳动力供给等同于劳动力供给的数量。

二、劳动力供给假设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时,一般需要做出以下几个假设:1、劳动力供给主体目标的假设通常假设劳动者在做出有关供给决策时,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其效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劳动时间内获得的;二是劳动力供给主体从余暇时间中获得的。

2、市场环境的假设: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3、劳动力同质的假设:劳动力同质第2节人口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的供给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常来讲,从总的趋势上来讲,劳动力人口与人口总量成正比关系,但是,人口总量与劳动力人口的变化速度、方向并不尽然相同。

因为,从人口出生到成为劳动力之间需要十几年的成长周期,而且原有劳动力人口也会因为年龄原因以及死亡、伤残等原因退出市场性劳动而发生变化。

(刘易斯拐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个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概念。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那需要说明的是,劳动力参与率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其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的选择和决策。

如果我们去研究这样一个劳动力参与率概念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是不尽相同的。

比如说,一般来讲,高龄者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对要低一些。

还有就是不同性别的劳动力,其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也不同。

通常来讲,男性劳动力参与率呈倒U型周期变化,也就是说青年与老年劳动力参与率较低,而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形态比较复杂。

多数国家和地区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周期呈M型,就是说在30岁左右,女性由于婚育退出劳动力市场而导致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当然了,一般来讲,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总体水平比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要高一些。

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错综复杂,各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也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因素,对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影响也会不同。

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对劳动力参与率有直接的影响,从动态上来看,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不断增加,会相应减少就业的时间,从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反之,则会提高劳动力参与率。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统计数字,2000年,16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6.82%,比美国的要高出10几个百分点。

这说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时间相对较短。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通常来讲,复杂劳动应比简单劳动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并以此形成较为合理的工资分配关系,而这种合理的工资分配关系是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

在这种条件下,青少年将会延长学习时间,从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始年龄,从而使劳动力参与率水平下降或放缓增长速度。

否则的话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就像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工资收入脑体倒挂,原来常说“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并且工龄因素对工资影响过大,国有企业更是论资排辈。

这就导致人们教育投入不足,普遍提前就业。

3、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调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经济杠杆,从市场整体来看,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4、个人非劳动收入“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十六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有股金分红、利息等,技术要素获得的收入有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等。

非劳动收入不等于非法收入。

通常来讲,劳动是分门谋生的基本手段,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降低人们谋生对劳动的依赖程度,从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居民家庭生产率是指居民从事家庭“生产”活动的效率,即居民在单位时间内从家庭生产活动中取得的效用。

居民家庭生产率越高,从事家庭生产活动的时间的价值越高,愿意向市场提供劳动的数量就越少。

因而在市场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劳动力参与率越低。

6、社会保障制度普及型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劳动力参与率,就业关联式社会保障制度会刺激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的是普及型社会保险,资金部分来自国家税收,另一部分来自雇主和领薪者缴纳的分摊金。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备,覆盖面广。

目前,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共包括四大类:普遍类(涵盖一般领薪者、学生和个人投保者)、农业类(面向从事农业的领薪者和非领薪者)、非领薪者类(实业家、企业家、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和特殊类(公务员、国有企业的雇员)。

共有近40种社会保险,涉及疾病、生育、工伤和职业病、残疾、养老、死亡、孤寡、失业及家庭补助和社会救助等各个方面。

全国有99%的人口被纳入社会保障体制。

可以说,除极少数人外,每一个法国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可享受某种基本社会救助。

特别是在医疗保险方面,不仅领薪者本人可享受,其配偶、子女及其赡养的老人也都能享受,这种连带关系使医保覆盖了全体社会成员。

7、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周期波动、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等对劳动参与都会产生影响,比如说,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失业者长期找不到职业,就可能丧失寻找工作的意愿,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8、其他因素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劳动力参与率也会产生影响。

比如说阿拉伯国家,女性一般不参加社会劳动;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数据显示,岛内女性劳动参与率为48.7%,与亚洲各经济体相比,高于日本的48.5%,但较韩国的50.3%、新加坡的54.3%都低。

台湾女性的劳动参与空间因此仍有待大幅提升。

三、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人们观察到,在经济总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也发生波动。

但变动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

比如说在有些经济衰退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上升,有些衰退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提出了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假说内容不同,但前提是相同的。

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

这个劳动力群体不管短期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条件如何发生变化,不管是处于就业状态和失业状态,总是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之间的流动,而不表现为劳动力和非劳动力的流动。

这个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一级劳动力。

与此相对的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二级劳动力群体,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和悲观性劳动力效应同时存在,由于两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经济周期中,劳动力参与率表现为不同的波动状况。

但总的来说,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第三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市场工资率定义为劳动力的价格,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描述出来就可以得到劳动力供给表。

进一步假设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无限可分,就可以描述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市场工资率上升,劳动力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劳动力供给下降。

(其它条件不变)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类型和劳动力需求弹性相似,大家自己看。

第四节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我们第一节讲劳动力供给概念时,曾经有这样一个关于劳动供给个体目标的一个假设,就是假设其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那么,我们在研究有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时,就首先需要对效用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效用理论1、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为了衡量效用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最初提出了基数效用的概念,以后,为了避免基数效用概念在具体量化效用水平时所遇到的困难,又提出了序数效用理论。

2、效用函数基数效用论在展开研究的时候,有这样一系列的假设,首先:1、每个人都是合乎理性的人,即“经济人;2、每个人都具备完全的信息;3、每一个消费者都具有一定的收入。

除了这三个基本的假设之外,还需要增加两个假设:1、效用和重量、长度都一样,是可以衡量的;2、边际效用递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