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简论
一、填空题
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答案】民族凝聚;民族复兴
【解析】优秀传统是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
它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答案】血缘关系;华夏族;原始宗教;东夷族
【解析】华夏族是对汉族先民的称呼,指的是众多氏族部落混糅组合成的以汉人为主的民族融合大家庭,亦称华夏族。
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继承制;大宗小宗之分
【解析】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后来的封建王朝影响颇深。
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
以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答案】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解析】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通常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动植物丰富,所有这些因素都为早期文明和人类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政策和“______”政策。
【答案】开辟贸易之路;和亲;自治
【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得到发展,从而加速了汉唐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自治”指国家对少数民族自治区域进行的一种民族行政自治管理模式。
二、判断题
1.汉语“文化”一词是从日本借来的。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文化”按照文献,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应当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
2.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
【答案】错误
【解析】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因此,文化具有超个人性,即文化不可能是个人创造出来的。
3.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天道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
4.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答案】错误
【解析】任何能够称之为传统的文化,都没有性格上的封闭和开放之分。
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既有封闭的一面,也有开放的一面,只是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5.孟子第一个深入探讨人的本性,提出“性善”论。
[北京大学2010年研;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孟子是主张“性善”的,按他的原意,“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属于“人”的四种“善端”,是人生来就具有的。
6.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
【答案】正确
【解析】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它仅仅反映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是一个社会在某个时期的标志。
7.中西文化应该趋同。
【答案】错误
【解析】文化“趋同”意味着各地文化不再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制约,文化的进化就会停止。
8.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
【答案】正确
【解析】汉文化一般指中国古代历代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总和,又称为华夏文化。
它由早期华夏大地上的各个部族文化融合而成。
三、单选题
1.一般来说文化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属于文化核心部分的是()。
[南开大学2010年研]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心态文化
D.行为文化
【答案】C
【解析】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①物态文化层;②制度文化层;③行为文化层;④心态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2.()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
B.黄河文化向各地辐射
C.长江文化向各地辐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徙
【答案】A
【解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而最终融为一体。
这体现了文化融合的过程。
3.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的眼光看问题。
A.以悲为乐
B.排恶崇善
C.生命发展
D.绝对差异
【答案】C
【解析】“乐感文化”一词是李泽厚先生于1985年在一次题为《中国的智慧》讲演中提出来的。
“乐感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实用理性和乐天知命。
人们乐于眺望未来,相信只要诉诸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实践,就终有一天会“时来运转”,柳暗花明。
同时中国人最讲实用、实际与实惠,这使中国人具有灵活变通的性格,不会死板固执。
“生命发展”中的发展性与前进性正是“乐感文化”的体现。
4.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以前,主要表现在()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A.周;思想
B.魏晋;思想
C.唐;疆域
D.汉;疆域
【答案】D
【解析】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武功鼎盛,国土大幅扩展。
汉朝时期,疆域鼎盛,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
唐朝的疆域较汉代更加辽阔,并且其对外交流也进一步扩大,唐朝与周边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联系,并且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5.()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最重要的影响。
A.儒家治理
B.家国同构
C.宗族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