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
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
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势、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
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相机点拨”的新型学习方式上好每一节课。
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习好课文。
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
公开课与平时课的区别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习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平时的展示更精彩。
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
只是,我们平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
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
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
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
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此文很有教育意义,主题与本单元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似:要成大业,就要先吃苦,经历种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锻炼意志。
利用两课的内容进行一次思想品德教育。
老师的点拨,学生的积极反省,课堂气氛非常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故事,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应抓住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
__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而且是同学们喜欢的聊斋鬼故事。
因此就引导学生讲鬼故事。
这样就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质疑,发挥主动。
课堂质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
课堂上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预习并发现问题,而且利用课堂提出来,由师生共同完成。
这样学生课前就有动力,也会积极主动去完成。
只有“疑”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三、教师示范,调动气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对老师的方方面面都很感兴趣,因此只要老师一作示范,学生的兴趣随之也被调动起来。
这样只要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课堂的气氛就活跃了,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发言,思维也就打开了。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拥有主动发展的权力,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课时。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
1、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主要写了什么?而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小组交流汇报)2、在交流“咏唱送别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体验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别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
”的句式。
3、自始至终,肖邦始终没说一句话。
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肖邦,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联系上下文,通过自己的感悟,通过联想等手段与方法,感受肖邦的不舍与爱国。
而这堂课的主要不足在于:我的教学语言还需更精练些;有些问题没有多大价值,还不如把时间节省下来,用于感情朗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上完了《负荆请罪》一课,心里莫名窃喜。
因为课堂效果比预想的好很多。
《负荆请罪》是一个两幕剧剧本。
刚开始上的时候,孩子们把剧本忘得一干二净,问剧本的特点一片茫然。
我只好带着大家慢慢回忆,时间、地点、人物要放在开头,主体部分是人物对话,方括号、小括号什么什么的……后来发现,剧本学生们是读懂的,不过这些要归纳出来的特点,确实说不上来。
然后给时间让他们分角色练读,一圈转下来都挺上心的。
换句话说,这是一篇让学生很感兴趣的课文。
高潮出现在第二堂课。
按他们平日里的表现:聊天式插嘴都起劲儿得很,关键时刻就成了锯嘴的葫芦,沉默是金。
我以为站出来分角色朗读是困难的,上台来表演是不可能的。
结果,第一组女生,主动要求分角色表演,第二组男生,带着几分腼腆,上台来大大方方地表演,赢得大家的掌声。
因为表演得卖力,下面的观众也当的很称职,配合默契。
这真是个大大的惊喜。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出乎我意料的好。
出色的表演,说明学生不仅读懂了剧本,而且能按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这个,比嘴上说更厉害。
期待他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优秀。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花边饺子里的爱》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了小时候妈妈给我包“花边饺子”和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的故事,表达了母子之间相互关爱的深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同样每一位学生阅读__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教__时,除了考虑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想让学生上一课,有一得,还想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更深一步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深情,更想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内心,真切体会到这人间深情。
回顾这节课,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是:1、教学中目标明确,板块清晰——“发现爱,寻找爱,分享爱”,且层层递进。
2、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品、自悟,同时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孩子,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第二个板块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把握__重点字词,通过比较进一步感悟作品深情。
这也为学生写作练习埋下伏笔,引导学生学会在自己的文中中运用“重点字词”来表达个人情感。
课堂上,有些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震惊,他不但学会体会重点词语,还自己找出与原文中相近的字词,进行更换作比较,以加深对比,突出原文字词的好。
3、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后,还要学着将学生“拉”出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文本——站在制高点,纵观全文,找感受、收获。
最后学以致用——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关键自己体会;学会作者体验生活中的爱,并尝试汇报这爱。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是人教新课标版小语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__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因为家境贫寒,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安心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篇__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
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谎言”展开讨论,学生们的讨论十分激烈,最后,他们有一个共识:有时候,善意的谎言能够抚慰人的心灵。
紧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请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原文: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学生一:原来这一切都是“谎言”,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只不过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的“谎言”。
真是用心良苦啊!学生二:原来他家里根本就没有马!他为了我能安心看书,不必为马草卖不出去,无法换钱,失去看书的机会而担忧,不想让我白白地把这宝贵的光阴给浪费了。
更何况借此也让我懂得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读书的机会。
__所设的悬念学生彻底明了了,叫妹妹收马草时,妹妹为什么会有“茫然”神情?他又为什么要以哥哥的口吻发出“命令”?当我要提马草进院时,他为什么“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要阻挡“我”?当我进入后院时,他为什么叫“我”回来,还威吓“我”那马会踢伤你的?这一个个怪异的现象这才真相大白,残疾青年真是用心良苦呀!看来,课堂上适当运用小小的辩论和续写,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写,自己感悟,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
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
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
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
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
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
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
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
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
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