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诗,品味文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中心小学谢奕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
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教学思路:对同一时代的三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
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感观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设计理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
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内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选自课外的一首古诗,本次上课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
诗人陆游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积淀语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组织形式:学校公开教学教学过程:课前: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师:一曲我的中国心,道出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
国是我们永远的家,我们永远爱我亲爱的——祖国。
我们开始上课。
上课!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
师: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最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宋陆游课件出示陆游画像及生平简介。
师:陆游,一位我们并不陌生的诗人,他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师:我们以前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诗,那是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背一遍:生(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一首《示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那颗爱国的心,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走进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着希望、无奈而又充满着激情的心灵,一齐来把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生:感师:“感”是什么意思?生:感想、感受、感慨。
师:读到这个诗题,我想你的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生: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生:诗人为什么心里会感到一阵凉意?生:诗人因什么而伤感?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课件出示诗歌)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读的不错,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节奏美。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读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生:自由读诗歌。
师:好,相信同学们已做好充足的准备,现在我想请男生出来读读这首诗。
师:有一种豪壮的美感,请女生出来读一读。
师:最后一句语速应该如何?(处理得慢些)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学生配乐齐读。
师:读得真不错,诗歌的那种节奏美,在你们的读声中,老师已深深地感受到了。
三、品读诗歌,走进诗人的心。
(一)、壮美河山,燃爱国情怀。
师:其实诗歌不仅有着一种音韵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生: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
师: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师: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提示往东入海。
生:指的是黄河。
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
师: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生:不是,是突出了黄河的长。
师:仅仅是长吗?你还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课件出示图片——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生:我可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
师:说得很好,你很善于积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
“三万里河东入海”。
大家一起来读出这份气概。
师:“五千仞岳”呢?“岳”指的是什么?高山,西岳华山。
“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仞”;“五千仞岳”说明了喜欢华山怎样?(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解释)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课件出示图片——耸入云霄的华山生: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师: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祖国河山如何?(壮丽)板书:壮丽河山师: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生:高兴、激动、自豪、兴奋师: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
师:祖国壮丽的河山仅仅就这些吗?还有哪些?生: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长江、五岳、、、、、、)。
课件出示图片——长江、昆仑、西湖、五岳、庐山、、、、、、师:是啊,万里江山无限好,如此多娇的江山岂能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齐读)(设计理念:想象是诗的翅膀,所以在教学古诗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如同振起同学的想象的双翼。
让学生想象如此多娇的秀美河山,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深深地热爱,初步走入诗人的心,同时也为后文的感悟做铺垫。
)(二)、破碎山河,历史的沧桑。
师: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化在这琅琅的诵读声中。
(再读一、二句)师:不要停,把这首诗读完。
师: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生:从“泪”字体会到的。
师:“泪”流到了哪种程度?(尽)泪流完了,哭出的是血、是痛,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才是啊!可是诗人的心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心痛如斯啊?生:这些美好的河山被敌人占领了。
师:你对历史真了解,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历史资料。
课件出示资料: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宋朝首都汴州,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陷入敌手,侵略者在我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中华百姓生活在谁深火热之中。
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在苟延残喘的日子里根本不思进取,收复失地,继续过花天酒地的日子。
而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同学们,你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吗?带着这种心情,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师:对于“遗民”你是怎么理解的?是遗留的人民吗?生:不是,是被遗弃的人民。
师:他们是被谁遗弃的?(南宋的昏君和贪官)师:这些遗民中有哪些人?生:有老人、妇女、儿童等师:他们在干什么?流泪,流到了哪种程度?他们为什么流泪呢?师:“胡尘”指的是灰尘吗?(不是)是什么呢?生:是金人马蹄溅起的灰尘。
师:仅仅是马尘吗?金人只是在那里赛马么?到底是指什么?生:指金人残暴的统治,对中原百姓残酷的镇压、、、、、、师: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侵略者在干些什么?(悲情音乐渲染,想象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了、、、、、、师:(追问)百姓呢?你仿佛看到或听到了我们的百姓怎样?他们流出的是什么?眼泪吗?是血,是痛!!!课件出示画面——金兵蹂躏我中原百姓(设计理念: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在教这首诗时,我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情感模式的突破。
“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年幼无知的小孩,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踢起,秋风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烟中化为灰烬……“泪”字,让学生看到的是遗民脸上那一行行:伤心的泪、凄凉的泪、无奈的泪、愤恨的泪┅┅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刻产生悲切凄凉之情?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逼真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三)、水深火热,无尽的等待。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这里的“望”指的是什么?生:是期望,是盼望,是渴望师:期望什么?生: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
师:是啊!侵略者铁蹄溅起的尘土,却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是期望吗?是苦苦地乞望,仅仅是遗民在乞望吗?还有谁?还有我们的诗人——陆游,还有许许多多像陆游一样正直有爱国心的人。
师:他们苦苦地乞望着,盼啊!盼!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是一年吗?(一年又一年)师: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这65年之久,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啊!他们(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齐读)师:一年过去了,读。
师:5年过去了。
——(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10年过去了。
——(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设计理念:从“65年的期盼,两万多个日夜的思念”让学生再次通过“1年满怀希望,含泪盼望——10年倍感失望,仍含泪盼望——65年的泪流干了,依然苦苦盼望”一遍遍层次性的朗读体味“又”中的复杂心境。
“尽”“又”二字的朗读、品味既是对北方百姓的心情的感受,更是对诗人陆游“希望、失望,但不绝望”的百转千回心绪的体悟。
)(四)、西湖歌舞,何时休?师:同学们,他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我们一起再看到这一首诗《题临安邸》课件出示诗歌生(读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里的游人是谁?他们在干些什么?生:南宋的皇帝、贪官,他们花天酒地,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根本把中原大地的百姓忘得一干二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