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蜀相书愤越中览古

蜀相书愤越中览古

《蜀相》一、写作背景、人物介绍: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Xie)。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候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

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语风格:现实主义,沉郁顿挫。

文集:《杜工部集》韩愈赞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颂诸葛亮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二、疏通文本,总体把握《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

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

颈联是上句看起来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梳理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描述景象凄凉冷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壮志未酬痛苦伤感英雄诸葛孔明诗人自己四、赏析首联:写诗人去武侯词途中的情况。

是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微露满意和欣慰。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

“自”、“空”二字写出冷落凄凉,暗含“丞相无缘得见春色好音”的伤感和叹惋,自然过渡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颈联:上句用刘备的事迹侧面烘托,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精辟概括。

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尾联: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叹惋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于千古名句。

心念武侯,高山仰止;身处乱世,也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

五、相关诗词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①,名成八阵图②。

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④。

【注释】①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②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简析】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

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作的一首怀古诗。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

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

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

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

八阵图乃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

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

“遗恨失吞吴”一句,由于汉字的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

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

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

以此为恨耳。

”杜甫借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谜,他们都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

六、颂诸葛亮对联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武侯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孟获。

五丈原前,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

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此外,“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

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

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蓝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书愤陆游文常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背景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而《书愤》用典、对比。

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赏析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2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3-4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追述25年前抗金胜仗。

一是诗人39岁(隆兴元年,1163)在镇江府任通判时,主张抗金的张浚统率江淮诸路兵马,给诗人带来收复故土的希望,但张浚兵败,第二年被罢免;一是诗人48岁(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任王炎幕僚时,王炎策划进兵关中收复中原,诗人曾几次亲临前线,但王炎不久被调走,北伐又成泡影。

5-6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

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

“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塞上长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

自许:自己称许自己;自信。

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愤”──对大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愤”。

7-8最后两句诗人以诸葛亮自比,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小结:前后对比,用典,以他人自比/自况,抒发了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