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病人的护理
与不能进食、抽搐 消耗有关。
护理诊断
焦虑 与抽搐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体温恢复正常。 受压部位皮肤无破损。 病人抽搐次数减少、程度减轻。 病人及家属能了解引起抽搐的诱因。 病人的痛苦减轻。 病人能得到机体所需的能量供应。 病人呼吸道通畅,双肺呼吸音正常,痰培养 阴性。 病人痉挛次数少,呼吸道通畅,无误吸发生 。
临床表现
发作期 1·肌肉持续性收缩 蔓延:咀嚼肌→面肌→颈项肌→背腹 肌→四肢肌→膈肌、肋肌 表现: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 容→劲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 呼吸困难、窒息
并发症
除可发生骨折、尿潴留和呼吸停止外尚 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①窒息:由于喉头呼吸肌持续性痉 挛和粘痰堵塞气管所致; ②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 畅、支气管分泌物郁积、不能经常翻身 等都是导致肺炎肺不张的原因;
病因
破伤风(tetanus)是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 异性感染。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 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 病菌是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革兰染色 阳性。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随粪便排出 体外,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 中为常见。此菌对环境有很强的抗力,能耐 煮沸。
破伤风的预后
破伤风如经早期确诊和恰当治疗,一般预后较 好。仅在恢复期明显消瘦,或全身肌肉发僵 而活动不便,一般需经2~3个月后逐渐恢 复,不留任何后遗症。新生儿及老年患者, 重型破伤风患者,病死率较高,约10%~ 40%,平均约20%。病死率还与受伤的部 位及处理是否及时恰当,潜伏期及初痉期长 短,以及医生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如在有经 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监护治疗,及时彻底地 处理伤口,可明显降低本病的病死率。
病情观察
确保安全,备好急救药品、急救器材 给予心电监测,严密观察T、P、R、BP及 意识的变化,做好记录,出现异常汇报医 生,及时处理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静脉通路,遵医嘱给药 准确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和尿量 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的性状
病情观察
观察股静脉置管的情况
•
•
•
妥善固定股静脉置管 保持置管处敷料的干燥清洁 观察置管处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有无脱 落
破伤风的预防
防治原则: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能迅 速与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结合,故 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所以预防尤为重 要。如遇到可疑伤口应做到清创、扩 创,同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菌 繁殖。用破伤风抗毒素对患者进行紧 急预防,对已发病的人要进行特异性 治疗。易感人群如儿童、军人和易受 外伤人群应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 应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接种预防 。
入院查体
体温:36.5度, 血压:116/80mmhg , 呼吸:25次/min 呼吸窘迫,口吐白沫,全身肌肉痉挛 ,面色紫绀,意识不清,双肺呼吸音 粗,肝脾肋下未及,未及淋巴结肿大 ,全身不肿,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2mm,对光发射灵敏,脉氧进行性下 降。
治疗方案
予以心电,血压,脉氧监测 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给予镇静,肌松,稳定生命体征 完善相关检查,加强医患沟通 予以抗感染,保胃,及后续的营养支 持。
并发症
③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 而致呼吸性酸中毒,肌强烈收缩、禁 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使酸性代谢 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④循环衰竭:由于缺氧、中毒, 可发生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 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搏骤停 。这些并发症往往是造成病人死亡的 重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治疗原则
临床特点
典型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 发性痉挛。
肌肉持续性僵直 逐渐蔓延的肌肉群最后 造成呼吸肌的僵直 肌肉阵发性痉挛 重者可致喉头痉挛窒息 其他 酸中毒 ,脱水,心衰,肺部感染 ,营养不良,压疮,舌咬伤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平均6-10天,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潜伏期长短可能和病灶离中枢神经 系统距离、细菌数量、病灶处理有关 。 前驱期 一般12-24小时,乏力、头晕、头痛、 咀嚼无力、反射亢进、发燥不安、局 部疼痛、肌肉牵拉、抽搐及强直,下 颌紧张,张口不便。
护理诊断
3 1
2
有受伤的危险 与强烈的肌肉 抽搐、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 理自身控制无 能有关。
有窒息的危险
与呼吸肌和喉肌 痉挛、呼吸道分 泌道阻塞有关
有体液不足的 危险 与水分摄入不 足及大量出汗 有关。
护理诊断
6 4
5
潜在并发症 肺部和泌尿系 感染。
尿潴留
与膀胱括约肌 痉挛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 体需要量
破伤风杆菌(如下图)
芽孢的抵抗力极强,煮沸1-3h,10﹪ 碘酊10分钟,才能杀死。对干燥抵抗 力极强,在干燥的条件下十多年仍有 生活力。
国际疾病分类 (ICD)
“A33”: "新生儿破伤风" “A33.X01”: "新生儿破伤风" “A34”: "产科破伤风" “A34.X51”: "产后(产褥期)(分娩)破伤风" “A34.X52”:"破伤风伴有流产或异位妊娠" “A35”: "其他破伤风" "A35.X01“: "破伤风 在其他方面未特指" "A35.X51“: "强直性破伤风"
病理生理
在缺氧环境中,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发育为增殖体, 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外毒素主要是痉挛毒素引致病 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菌体及其外毒素,在局部并不引起明显的病理改变 ,伤口甚至无明显急性炎症或可能愈合。但痉挛毒 素吸收至脊髓、脑干等处,与联络神经细胞的突触 相结合,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运动神经 元因失去中枢抑制而兴奋性增强,致使随意肌紧张 与痉挛。破伤风毒素还可阻断脊髓对交感神经的抑 制,致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血压升高、心率 增快、体温升高、自汗等。
心理护理
评估病人恐惧的程度及因素。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引起抽搐的诱因,如声、光、 触动病人等,并做好如下护理:(1)病人所住房 间应有帘,避免强光刺激,有条件者可用红灯泡。 (2)走路、说话轻,避免粗鲁的翻身动作和频繁 地触动病人。(3)电动吸引器尽量远离病人,保 持室内安静。(4)护理工作应有计划性,避免不 必要的检查。治疗、护理、检查等操作应集中进行 ,尽量在用镇静剂后进行。(5)必要时可加大镇 静剂,减轻病人对刺激的反应。 加强心理疏导。关心、安慰病人
一般安静,避光, 轻声等尽量减少一切刺激,在护理治疗中的操作尽 量集中,并在应用解痉剂之后进行。 ②加强基础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 和防外伤等。 ③密切观察病情,根据病情定时测T、BP、P、R等 。 ④支持疗法的护理,给患者以高热量、高维生素的 流食或半流食,可用鼻饲或输液等。 ⑤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防止堵 塞,注意喉痉挛
THANK YOU!
患者资本资料
姓名 陆巧干 性别 女 年龄 44岁 入院时间 2010年10月1日 入院诊断 1.破伤风 2.肺部感染 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 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否认家族史及传染病史 无疫水疫地接触史,无烟酒不良嗜好,无 冶游史
入院经过
患者因“右手大拇指被利器扎伤, 伤口较深,未引起重视,1天前突 然出现面部肌肉阵法性痉挛,并进 行出现张口呼吸困难,烦躁不安, 病人出现“苦笑面容”, 于2010-10-12傍晚出现呼吸困难, 口吐白沫,口唇发绀,由我院急诊 转入我科治疗,患者病程无发热, 咳嗽,咳痰,无腹泻腹痛,无皮肤 黄染,皮疹,无双下肢水肿。
清除毒素来源 彻底清创,开放引流,药液湿敷 中和血中游离毒素 破伤风抗毒血清2~5万单位静滴,重复使用 至症状消失 镇静解痉(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控制解除痉挛:病室应安静,防止声、光刺 激。病情较轻者,可用镇静剂及安眠药,例 如安定口服或静注。较重者用人工冬眠。有 严重抽搐者,可用硫喷妥钠肌注或肌松剂
破伤风病人的护理
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ICU 冯莉婷
疾病介绍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 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是 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破伤风杆 菌(Clostridium tetani)侵入人体伤口、生长 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 ,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 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
创伤伤口的污染率很高,战场中污染率可 达25 %~80%。但破伤风发病率只占污染 者的1%~2%,提示发病必须具有其他因素 ,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环境。 创伤时,破伤风梭菌可污染深部组织(如盲 管外伤、深部刺伤等)。如果伤口外口较小 ,伤口内有坏死组织、血块充塞,或填塞过 紧、局 部缺血等,就形成了一个适合该菌 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如果同时存在需氧菌 感染,后者将消耗伤口内残留的氧气,使本 病更易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