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知识检测之《小石潭记》(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姓名成绩一、重点词句解释(20分)1.如鸣佩环....:2.清冽.:3.全石以为..底:4.卷石底以出.....:5.蒙络摇缀....:....,参差披拂6.可.百许.头:7.日光下澈.,影布石上:8.佁然..不动:9.俶尔..远逝:10.往来翕忽....: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2.犬牙差互....:1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4.以.其境过清.:15.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16.篁竹..:17.不可久居.:二、古今异义(4分)1. 乃记之而去.去:古,今,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今,三、词类活用(7分)1.形容词作动词2. 名词作状语○1心乐.之:○1皆若空.游无所依:○2近.岸,卷石底以出:○2斗.折蛇.行:○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一词多义(10分)1.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2.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4.差: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5.为:全石以为.底()为.岩()五、重点句子翻译(每句1分,共24分)1.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六、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5分)柳宗元(773~819),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
祖籍山西河东郡(今陕西省永济县),人称“”。
晚年被贬柳州,亦称“”。
他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并称“”,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下的具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中的第四篇。
七、中心思想(4分)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着重渲染了它的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
八、理解性默写(9分)1.文中最能体现小石潭独特之处的句子是:2. 正面描写水清的句子是:3. 侧面描写水清的句子是:4. 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5. 高度概括小石潭“气氛凄清”的句子是:九、课文理解及问题探究(17分)1.游踪:→→→→2.景物特点: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是面,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是静,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是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6分)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知识检测之《记承天寺夜游》(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姓名成绩一、重点词句解释(每空2分,共20分)1. 念.无与为乐者:2.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 解.衣欲.睡:4. 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于中庭:6. 欣然..起行:7. 水中藻荇交横..: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二、古今异义词(2分)但.少闲人但:古,今,三、重点句子翻译(每句1分,共13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14分)苏轼,字号,(时代)文学家。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他们都属于“”。
除了这三人还有、、、、等五人。
苏轼散文与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词与并称“苏辛”,一扫当时绮丽柔美的风尚,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
五、理解性默写(6分)1. 文中“”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心情,来慰藉诗人。
写得自然而生动。
2. 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此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处处写月光,可谓生动传神。
3.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六、课文理解及问题探究(45分)1. 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____________ ____ 地点__________ 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构思思路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4. 文中对月夜景色描绘的特点是_____ ______ ,给人的感受是_ ______ 。
5. 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5分)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5分)能体现友情的句子:理由:7.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4分)8.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名句。
(5分)9. 谈谈你对“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的理解。
(5分)10.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于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6分)11.文人雅士,善于借月抒怀。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的月色引发李白思乡之苦。
请你写两句关于月亮的诗并写出其作者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重点词句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2.管夷吾举于士.:3.百里奚举于市.: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空乏..其身: 6.行拂乱..其所为:7.所以动..其所不能:...心忍.性:8.曾益9.人恒过..: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1.征.于色:12.入.则无法家拂.士: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二、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2.衡.于虑3.入则无法家拂.士三、古今异义1. 管夷吾举于士.士:古,今,2.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古,今,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必先苦.其心志苦:2.劳.其筋骨劳:3.饿.其体肤饿:4.空乏..其身空乏:5.动.心忍.性动: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五、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六、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七、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八、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列举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的观点。
九、课文理解及问题探究1.文章先列举的事例。
然后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这样的观点: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开始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
接着谈人(主要着眼于“”)论国(主要着眼于“”),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人们。
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2.文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说的,“”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说的。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4.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成语是什么?答:《曹刿论战》一、重点词句解释1.肉食者:2. 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何以.战: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6.必以分人:7.对曰:8.牺牲..玉帛:9. 弗敢加.也:10. 必以信.:11.小信未孚.:13.小大之狱.:14. 虽不能察.:15.必以情.:16.忠之属也:17.可以一战:18.战则请从:19.公与之乘:20. 公将鼓.之:21.败绩:22.公将驰.之:23遂逐.齐师:24.既克:25.公问其故.:26.夫战,勇气也:27.一鼓作.气:28.再.而衰:32.彼.竭我盈.:33.难测.也:34.惧有伏.焉:35.望其旗靡.:二、通假字小惠未徧.:三、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伐:古,今,2.又何间.焉间:古,今,3.肉食者鄙.鄙:古,今,4.牺牲..玉帛牺牲:古,今,5.弗敢加.也加:古,今,6.必以信.信:古,今,7.小大之狱.狱:古,今,8.虽.不能察虽:古,今,9.可以..一战可以:古,今,10.再.而衰再:古,今,11.忠.之属也忠:古,今,四、一词多义1.请曹刿请.见()战则请.从()2.从战则请从.()民弗从.也()3.故公问其故.()故.克之()五、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2.公将鼓.之鼓:六、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7.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七、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左传》,春秋时期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左传》全称《》,原名《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体的历史著作。
汉以后称《左传》。
它与《》《》合称“春秋三传”。
八、中心思想本文全面地叙述了齐鲁“长勺之战”,记叙了曹刿的论战言论,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军事上的。
同时也阐发了战争中“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九、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曹刿:鲁庄公:《小石潭记》一、1.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
2.清冽:清凉。
冽,寒冷3.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5.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6.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表示估计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