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二十四孝故事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 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 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 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 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晦翁、考亭先生,南宋徽州婺 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 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朱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 熹 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 扬儒学的大师。
答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二十四孝故事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人。 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 席,寒冬时用身体为 父亲温暖被褥。
二十四孝故事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人。 八岁时家里贫穷,没 有蚊帐,蚊虫叮咬使 父亲不能安睡。吴猛 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 前,任蚊虫叮咬而不 驱赶,担心蚊虫离开 自己去叮咬父亲。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 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陆王心 学代表
闭目静坐,想象着 火会自生自灭,千 万不能乱了方寸。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朱熹
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 (1)南宋陆九渊 (2)明朝王守仁
陆九渊(1139—1193), 江西金溪人,因曾在江西 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 讲学,人称象山先生。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
(2)、 关系和谐,但并不指融为一体。两汉以来, 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 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三 者彼此间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 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家并修,体现 了士大夫们纵横于三教之间的思想倾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
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二、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理学的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 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 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儒学本身在思辨 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已经不能应对人 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 获得知识 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实践、学习以明 “理”。
格物:穷究,研究, 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 行事决不湖涂。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 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理学”的概念: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主要流派
程
程
朱
程朱
颢
颐
熹
理学
陆
王
九
守
陆王
渊
仁
心学
一物需有一理。 万物皆有理。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天者,理也。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二程遗书》
今日格一件, 明日格一件,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北长约1 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 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老君岩
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 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武当山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 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 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陆九渊集》
王守仁(1472-1529) 汉族。 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 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 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 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 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 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 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 儒。封“先儒”,奉祀孔庙 东庑第58位。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 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 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白马寺(河南洛阳)
白马寺创 建于东汉永平 十一年(公元 68年),是佛 教传入我国后 第一座由官府 建造的寺院, 所以历来被尊 为中国佛教的 “祖庭”和 “释源”,有 “中国第一古 刹”之称。
共同点 不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 “2.把理握”“理”的途径不同:
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 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 “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
“四书”是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五经”是《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的合称。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 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 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