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4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4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学案4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危机1.儒学的危机(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2.理学的兴起(1)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发展了儒学体系。

深化探究材料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答案“三教合一”。

儒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求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融会贯通而明“理”。

4.统治地位的确立(1)南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深化探究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思考(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以天理遏制人欲,根本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朱熹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

是对立关系。

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易混易错]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深度点拨]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儒学能够长期兴盛的重要保证。

[概念辨析]“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深度点拨]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

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求理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深化探究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思考(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2)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1)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实际是阐述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

不合理。

(2)镇压农民起义容易,去掉人心中的私欲很难。

提出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四、对宋明理学的评价1.积极(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深化探究材料一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材料二俗学陋行,动言名教(即礼教、理学),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

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明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之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材料三宋明理学在中国民族性格、中国实践理性的形成发展中,在中国民族注重气节、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难道真正毫无关系吗?文天祥的《正气歌》不正是宋明理学吗?封建时代的正派人士、资产阶级某些革命家们在监狱苦刑中以宋明理学自恃自乐,难道是偶然的吗?思考(1)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作者是怎样评价宋明理学的?他们如此评价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三,你认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答案(1)作者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批判,主要着眼于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为明清时代,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反封建思想兴起,特别是清末资产阶级兴起,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礼教。

(2)作者认为,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教材互补]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人民版)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教版)[易混易错]心学也属于理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

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误区警示]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归纳总结]宋明理学的作用(1)消极: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积极: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塑造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1.泰山名胜之一的红门宫左侧是弥勒院,右侧是元君洞,中间是孔子登临处。

这反映出() A.道教、佛教对儒家的巨大冲击B.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C.儒家自身的衰落D.三教合一局面答案 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红门宫左、右、中分别是佛教、道教、儒家的象征,反映的是三教合一的局面,因此D项符合题意。

2.自宋初开始,众多学者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北宋中期的“二程”认为宇宙的本原就是()A.道理B.天理C.本心D.良知答案 B解析“二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创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董仲舒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格物致知”可以判断应为朱熹。

4.以下宋明理学的言论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是()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B.“饿死事小,失节事大”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答案 C解析A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项属于封建糟粕;C项体现了为国家、为百姓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5.王守仁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答案 A解析考查王守仁心学,王守仁的核心思想就是“致良知”,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

课中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阅读与思考重义轻利观念是从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观念中引申出来的。

这一观念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人的处世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与探究神秀意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

程朱理学沿袭了这一思想。

慧能意思是说,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只要静心自悟,不必苦修,便可顿悟成佛。

陆王心学沿袭了这一思想。

可见,宋明理学与禅宗有渊源关系。

自我测评1.理学是一种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把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新儒家学说。

其形成的背景: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二是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2.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都主张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基础达标]1.下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因果轮回B.“天理”C.修炼养生D.致良知答案 B2.“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