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病。
4.食盐摄入量,老年人肾脏排钠能力降低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膳食中
每日食盐量在10克以上者,本病患病率高,而食盐量每日少于6克者,不易
发生高血压病。
5.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高血压病的发生还与烟酒过度、肥胖、口服
避孕药,等有关。
.
发病机制
• 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各种因 素的影响下,致使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而产生。
第一节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
.
病例分析
主诉:
男性,67岁,干部,因发现血压高5年,间断头晕,头痛
2年,加重半月。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单位体检时测血压
150/90mmHg。当时无不适症状,未服药。2年前无诱
因出现头晕,头痛,不伴恶心和呕吐,曾就诊于铁西区医
院,诊断为:高血压病。先后给予其口服拜新同,倍他乐
• (5)胰岛素抵抗与老年高血压:Haffner等研究认为,胰岛素抵 抗与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产生,其他内 分泌激素如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等的影响,老年,缺乏体 力活动等有关。
.
临床特点
1.以ISH多见 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中,ISH为混合型
的2倍。收缩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舒张压降低或不变,由此导
• 区分真假高血压区分真假高血压是诊断老年高血压中必须忠实的问题
。假性高血压是指普通袖带测压法所获得的血压值高于动脉内直接测
得的血压值。一般前者SBP比后者高1.33kPa(10mmHg)即可诊断
。有时老年人间接法和直接法相差4kPa(30mmHg)以上,这是因
为肱动脉中层钙化使间接测压力德国气囊不能有效的阻断血流而获得
②血脂、血糖检测:老年高血压患者 常合并高血脂,高血糖;
③内分泌检测:老年高血压多为低肾素型, 表现为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β受体 数目及反应性均低
.
1、一般护理
• 环境舒适 • 运动适当 • 病情监测
.
2、用药护理
•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原则: (1)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 应减至最小。如有效、可以根据年龄和药物反应逐步递增 剂量,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2)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24h内稳态降压能 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 卒中和心脏病发作。要达到此目的,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给 药有持续24h降压作用效应,此种药物还可增加治疗的依 从性。 (3)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先单药治疗, 联合用药。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理想时可以采用两种 或者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致脉压增大,是老年ISH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反映动脉损害
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比收缩压或舒张压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血压波动性大 老年人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的波动均明
显增大。尤其是收缩压,1天内波动达40mmHg,且80岁以
上高龄老人血压的昼夜节律常消失;1年内收缩压可波动(61+
36)mmHg。约1/3的患者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血压大
较高读书的血压。老年高血压病人中假性高血压患病率达50%,而中
青年患者仅占16.7%—31.3%,可能与肱动脉硬化程度有关。假性高
血压并非真正的高血压,因而不能耐受降压治疗,否者在心电图,胸部X线,眼底检查等方
面表现与一般成人高血压没有区别
不同点为:
①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老年患者血压波动性较大,有些高龄老 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致死率增高。
.
诊断要点
• 定期测血压没有并发症的高血压通常无症状,本病是通过累及靶器官 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如肾脏受累的早期症状是夜尿多,心脏受累的早 期表现为容易疲劳、心悸、早搏等。因此,对老年人特别有高血压家 族史者,应定期测量血压,有利于早期诊断。如连续三次非同日血压 测定,有二次SBP≥140mmHg及或DBP≥90mmHg,才认为有高血压 。
• (3)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老年高血压:内皮细胞除了是血液和 组织代谢交换的屏障外,它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它们 可产生和分泌1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调节血压和体液平衡 有重要的作用。
.
• (4)肾脏损害与老年高血压:肾脏既是水,电解质及部分代谢 产物的排泄器官,又是某些加压(如血管紧张素)和降压(如前 列腺素)活性物质的分泌器官,因此肾脏在维持机体血压平衡 中占有重要位置
血管内膜增厚,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此为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的主要原
因。这可能与步入老年以后,衰老带来的心血管系统结构与功能、肾功能
、交感神经系统等的改变有关。
3.精神因素。情绪紧张及精神创伤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人群调
查表明:从事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又少的人较一般体力劳动者的患病率高。
动物实验也表明:使动物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状态,可诱发高血压
• (1)血压的调节:正常血压的调节是一复杂的过程,主要取决 于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
• (2)大动脉硬化与老年高血压:目前许多研究和调查均显示大 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是老年高血压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因 素,这也是老年高血压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于中,青年 高血压的主要区别之一据统计60岁以上者高血压患者半数是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这进一步证实大动脉硬化在老年高血压 发病中起的重要作用。
及依那普利治疗,均因药物副作用未坚持服药,血压控制
不详。近半月不适症状加重且伴恶心,自测血压190/
110mmHg来诊。发病以来无心悸,气短和心前区痛,无
浮肿及尿少,进食,睡眠好,二便正常,一种无明显变化
。
.
概念
老年高血压 指老年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
情况下。血压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收缩压(SBP )≥90mmHg(18.7kPa)和(或)舒 张压(DBP)≥90mmHg(12.0kPa )。
的波动性使老年人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且恢复时间长
3.症状少而并发症多 在靶器官明显损害前,半数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
无症状,因而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情进展。其中冠心病,脑卒 中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与血压密切相关
4.多种疾病并存
老年高血压常与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前列腺增生,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共存并相互影响,使其治疗变得更为复杂,致残,
除了血压升高,还伴有心,脑,肾的损害,且排 除假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的全身性疾病。
.
病因
1.遗传因素。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有家族遗传倾向,认为高血压病 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一系列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父母患有高血压病, 则子女发生高血压病的机率较高,往往是父母无高血压病者的2倍。
2.年龄因素。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