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秀美术馆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为藏品所建。
贝聿铭在日本设计的60米高的钟塔和在法国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打动了小山美秀子,于1990年委托贝聿铭设计美术馆。
鉴于业主对建筑师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设计者的意见,不惜花费250亿日元的总造价建成这座人间的天堂。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最大限度保护自然景观。
美术馆的开掘经过了精心的安排。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人们修了专门的隧道,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
在美术馆的填土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道防震墙,墙高20多米,将地下二层的建筑与山体岩石隔开,经过覆盖,几年后山上的原始风貌已经恢复,自然景观完好如初。
再现苏州园林记忆。
眼前又是一个圆形小广场,在广场中间同样有一个圆,并刻有十字交差纹样。
想必与迎宾馆小广场所见的意义相同,我没有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
贝聿铭本人说那是参考了日本寺院的构造,但我觉得那分明是贝聿铭少年时代苏州园林的记忆再现。
在屋面玻璃与钢管支撑杆之间的空间,设计了滤光作用的仿木色铝合金格栅。
除了美学上的成功外,格栅梦幻般的影子泼撒在美术馆的大厅及走廊,它与传统的日本竹帘式的“影子文化”对上了话,这个强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的几何形提纯。
这个入门建筑,细看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
到此并没有完。
如果你将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的腰边,向两边延伸,就会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
如果说有受到日本的影响,应该是被强调了的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这入门建筑、不分前墙后壁,一片透明。
天窗设计的独到之处是邢玻璃下边的“遮阳帽”.贝里铭的建筑中常常使用这阳的处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铝合金,这一次则是全部使用木质材料,光线通过根子的折反射之后散入空间,使室内出现一种温暖柔和的情调。
进入正门之后,透过像广角银幕一样的玻璃开窗.可以看见窗外的青松以及层层叠叠的山峦,像一幅透明的屏风画,迎接着前来的观众。
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
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
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丰富而错综的东方情结。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
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
”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
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
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
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
是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
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
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
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
这个奖是一九七九年由「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金,每年颁发一次。
贝聿铭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五人。
这个奖是近几十年来的工作加起来评估的。
此后,贝聿铭几乎年年获奖。
一九八四年,由于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而夺得是托漪学会颁发的荣誉奖。
一九八五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崇高的研究院院士。
一九八六年他作为十二名各族移民中有个人杰出成就者之一,接受了里根总统授予的自由奖章。
一九八八年,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礼上密特朗总统授予他「光荣勋章」。
这一年他还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第四届美国「国家艺术奖」。
一九八九年贝聿铭设计卢浮宫地下扩建工程竣工由于它和玻璃金字塔的成就而被膺选入全美群英厅。
一九九零年,他和儿子贝礼中因合作设计洛杉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得「洛杉矶美化奖」。
一九九一年接受了新罕布什州特矛斯学院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
一九九二年获得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
香山饭店贝聿铭自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
以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六十个年头。
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
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
他的太太卢爱玲曾在美国卫里斯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
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
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
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
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
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
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
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
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可寻。
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
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
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
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
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
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
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
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这位多产的建筑设计师的事务所只放着两个设计样子。
一个是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另一个就是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
可见香山饭店的设计在他心目中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
肯尼迪图书馆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
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
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
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
于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苏州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
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