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突破散文阅读重点难点学案6词句理解:由表及里,由实及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不是个好儿子贾平凹①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
前些年,母亲每次到城里小住,总过不惯城里的生活,最不能忍受我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和我闹一场后就生气回乡下去。
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过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梦着过她。
②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
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
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
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
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
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就喝着凉水!”③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
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她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了,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④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
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选自《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②段中“不安”的含义。
答:答案(1)因梦到亡故的父亲,引发自己对身在乡下的母亲近况的担忧;(2)为自己一直忙于照顾生病的父亲而忽略了关心母亲而自责;(3)为母亲的物质生活而忧虑,觉得自己应该给予母亲经济上的帮助。
2.请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答:答案(1)母亲已是人生晚年,却还要为“我”牵肠挂肚,“我”为此充满愧疚;(2)母亲理解“我”的处境,终于收下了钱,这使“我”激动,也感到欣慰;(3)母亲给“我”的温暖使“我”获得了更大的精神动力面对人生风雨,“我”为之深深感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了的房子,老了的父亲李天斌①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
老了的父亲坐在老了的房子里,衰老的气息一起涌上来,就像石阶上的那一层青苔,迅速地爬上来的样子。
②父亲一次次抬起浑浊的眼睛,一次次看着老去的房子。
房子是真的老了,有几根柱子还是后来增补上去的,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原来的柱头突然就坏了。
增补上去的柱头就像手术留下的疤痕,碍眼,不好看。
父亲坐在那里,目光始终落在那疤痕上,我懂得父亲的心思。
父亲爱美,也惧怕衰老,眼里容不下那疤痕。
要不是他也衰老了,动不了了,他一定会亲手换掉那个疤痕。
可是父亲老了,严重的颈椎骨质增生让他终日头昏,世界在他面前恍惚起来,他只能选择坐在那里。
③房子前面有堵老墙。
老墙就更老了,是在父亲之前的某姓人家修建的。
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
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
他们就只留下一间破败的房子,后来房子就归村里了。
父亲买下来将其拆了,就只剩下这堵老墙。
老墙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簇茅草,也没有谁去惊动它,一年又一年,一簇茅草就独自在那里枯了又绿,绿了又枯。
只是偶尔才会有一两只鸟雀落在那里,但也仅仅在那里留下几声啼鸣之后,便又飞走了。
父亲浑浊的目光偶尔也会落在那里,但也仅仅是落在上面,父亲其实也并没有想着要在意它们。
④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
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沦落,直至彻底消失。
⑤老墙的旁边是牛厩,只是现在却空着了,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随着土地的消失,一头牛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
父亲从来没有想到一头牛的命运还会被改变,相对于他自己而言,他一直以为一头牛贴身于土地之上,便可以是时间与岁月的久远。
只是他不知道,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一直要把所有的事物改变得面目全非。
⑥当年父亲把一幢房子和一间牛厩稳稳地立在土地上,父亲一定看到了在一个屋檐下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
只是让父亲预料不到的是,如今房子老了,牛厩也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老屋而去,并在属于各自的房子里离散而居。
所谓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到头来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如斯。
⑦院子也老了,甚至老去的速度比之于房子还要快。
几经风霜雨雪之后,地上的水泥开始脱落,野草则第一时间就从那里疯长了起来。
野草蓄谋已久,就像隐藏着的时间与岁月的帮凶。
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
他还是要在一簇簇的野草之间站一站,他始终想要掩饰自己脆弱的真相,想要在那摇晃的野草之间保持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
⑧父亲搬来一盆盆的植物,有夜来香、万年青,还有牡丹和月季之类的,约莫十余种,红红白白青青绿绿地挤满了整个院子。
父亲显然想用它们跟一簇簇野草抗衡,想借助它们留住一个院子的生机与活力。
只是父亲并不知道,无论是盆栽的植物,还是自己生长的野草,从本质上都是时间与岁月的另一只手,越是茂密之时,也越是内心的荒芜之时;尤其是当风吹过,院子里一片狼藉,那荒芜便愈加猛烈,也愈加让父亲的世界摇晃不已——“人终究敌不过一根草”——在摇晃的同时,父亲终于不得不承认院子老了,自己也老了,一切真的都老了。
⑨“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
父亲一个人坐在那里,目光越来越浑浊,老去的房子、老去的墙壁、老去的牛厩,还有越来越茂盛越来越荒芜的花草……时间和世事在父亲的身上,越来越斑驳模糊,甚至是迷离起来。
就连我也跟着老去了,父亲衰老的气息分明正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父亲浑浊的目光和落寞的心事,一次又一次将我击中;而衰老,也就在一瞬之间降临到我的身心之上了——衰老的过程,总是这样不分时间地点、不论年龄大小,说来就来了。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父亲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些隔年的时间与岁月里,除了衰老的气息不断地弥漫,那些隔年的话语,似乎已经无从说起;那些所有能让我们寻觅到从前时光的话语,似乎都被这衰老的气息彻底淹没。
⑩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
只是在父亲始终不动的身影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缕人世的寒凉,就像风吹幡动,风过处,人世的一些隐喻便在那里开始呈现,——但父亲于我,终究是无法言说的,在无法言说的同时,就只感觉到一种沉沉的孤独,在我显然已经跟着衰老了的身体里如风肆虐。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内涵。
(1)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
答:(2)“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
答:答案(1)父亲强撑着站起来希望保持自己的尊严,表现出父亲的倔强。
(2)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回忆当年的热闹,衬托出父亲如今的孤独。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⑩段中“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的理解。
答:答案(1)“我懂得父亲”,因为“我”理解他深深的孤独和对衰老的无奈,以及在衰老面前的倔强与抗争。
(对父亲心理的概括,包括“孤独”“无奈”“倔强与抗争”等)(2)“却又似乎并不懂得”,一方面是因为“我”长期不在父亲膝下,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无从说起”的陌生感;另一方面,“我”虽然也开始体会衰老的感觉,但是毕竟没有像父亲那样衰老,我还无法全部理解父亲内心的寒凉、生命况味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备讲题目5.第③段写老墙的来历有何用意?答:答案(1)内容上,突出老墙的古老,暗示其衰老的必然命运;(2)结构上,为下文表现父亲的衰老、揭示“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的道理做铺垫。
6.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答案(1)将老墙拟人化,老墙化身为一个生命体,在与父亲的对视和凝望中共同品味孤独,使“衰老”“孤独”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2)将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可以丈量心与时间的距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与深思。
(3)“一丝丝一缕缕”反复,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
1.理解词语和句子内涵分别有哪些方法要领?哪些方法已掌握住,哪些未掌握住?答:2.答理解词句内涵题存在哪种(些)突出问题?打算如何解决?答:一、理解词句要牢牢扣住语境因为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意)均是考查其语境意义,因此,做这类题的阅读是一种语境式阅读,即找出答案所在的语境范围,再细读语境文字。
说起语境阅读,似乎很模糊,但在考试中还是较清晰的,需要根据以下内容确定清晰的语境范围:1.词语、句子所出现的位置只要是该位置的上下文字,均是答案要点所在的语境范围,而且在文中出现几次,就有几处语境范围。
还要注意的是,只要是该词语、句子出现在文末的,其语境范围往往是全文。
2.题干用语有的明确告诉语境范围,如“第×段”等;有的明确告诉要“联系全文”,表明既有词语、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局部语境),又有全文语境,甚至有外部语境。
3.分值分值少的,其语境范围往往立足于一段或几段;分值高的,如达到6分,其语境范围往往是全文。
总之,不管语境范围是大或小,都要有立足全段、全文的语境观照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完整。
一旦语境范围确定了,剩下的就是细读与精读了。
二、精准理解词语含义的原则:三看,三层解读1.坚持三看(1)看词性。
名词(名词性短语):①本义(实指义)→②语境义(虚指、隐含义)→③指代义(情感倾向)。
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①形容词的(形、色、姿、貌、态、味)特征义→②语境义(修辞义)→③引申义(褒或贬、赞扬或反对)。
动词(动词性短语):①动作(动态细节)→②性格特征含义→③主旨义(形象、性格)。
虚词:①虚词本指(作用)→②语境义(手法)→③写作意图(情感倾向)。
(2)看位置:标题(线索、主旨)→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阅读兴趣)→文末(点题、观点、主旨);段首(角度、对象)→段中(勾连上下文)→段末(承上启下)。
(3)看效果:实写(人物形象,景、物的形、色、姿、味等)→虚写(人物性格,景、物的质、貌、态)的修辞效果、描写效果、抒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