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导学案学习目标:能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归纳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以提高得分率。
一、修改常见的翻译失误(在原句中改)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误译:晋国侯爵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曾对晋国国君没有以礼相待。
2.把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
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能把今义当古义。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要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误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9.应当译出的词语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倒装句较多,这类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1、基本原则: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直译的意思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语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意译的意思是:指的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
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应该使用意译才能使意思明确。
例: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连细小的东西都不敢拿2、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评分标准是——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3、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准备地译出原文的内容;“达”,就是要求译文要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形象、生动些,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
高考一般只要求前两者。
(三)直译的方法:一、留、删、换(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例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了,而大的方面却丢弃掉。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例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
例2、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二、调、补、贯1、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些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例1、大往来何操?(《鸿门宴》)——宾语前置句:大王来操何?译文: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东西?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句:求可使报秦之人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2、补: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结论: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2、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一个人欣赏音乐)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结论: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四)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一览表1.古今词语同义留3.古今词语异义换4.古汉语虚词较多删5.古汉语省略现象突出补6.古今句型表达方式不同(句式不同)调(五)文言文翻译的5步骤(幻灯片显示)1、切: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审: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
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验:检验句子是否连贯通顺,并且代入原文判断意思是否成立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错别字。
2、课堂练习:例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六)文言文翻译的2考点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七)课堂拓展练习:吴德基传 [明】宋濂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乃更以宽化之。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
一民逸去,命卒笞之。
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 ”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 ”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 ”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
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 ”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麸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 ”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B.脱.道中牛死脱:逃离C.愿得只履事.之事:供奉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①德基自如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③德基独戒民勿偿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⑤潍民肤无笞瘢⑥德基至家,如濂戒A.①②⑤ B .①③⑥C.②④⑤ D.③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⑴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3分)⑵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3分)⑶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