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言文的翻译在高考试题中的分值已经增加到了10分,同时对文言知识点的考查也扩展到包括句式、实词、虚词、文言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等知识点的多方面的考查。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这些变化,我们今天对文言文翻译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作简要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同学们的应考提供一些帮助。
二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A、特殊句式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是每年的一个热点。
我们在翻译特殊句式时一定要注意语序的调整。
错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练习: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A、被动句: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
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王之蔽甚矣。
B、倒装句: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a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
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大王来何操?”c、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d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
如“何陋之有?”(2)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
如:“覆之以掌”(3)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如:“蚓无爪牙之利”。
(4)主谓倒置: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
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
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什么得不到呢”。
2005年天津卷第15题2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005年高考天津卷)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B、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往往是高考命题人很关注的。
我们在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翻译。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小结: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高考演练:例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
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例2.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2006年高考江苏卷)分析:句中的“大雨”“衣冠”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下大雨”“穿衣戴帽”。
此句应译为: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例3.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2007年高考山东卷)分析:句中的“异”为形容词,在句中为意动用法,应翻译为“感到奇怪”。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容词活用的几种类型,不然很容易出错。
因此,此句应译为: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C、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试题的采分点。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注意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地方。
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
高考演练:例1.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2006高考全国卷Ⅰ)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
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
该句的翻译为:在几个郡呆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D、固定结构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当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2)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如太行王屋何?”(5)孰与……?(与……相比,哪个……?)如:“事孰与城北徐公美?”(6)安……乎?(怎么……呢?)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7)独……耶?(难道……吗?)如:“公于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8)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2、表示反问(1)何……哉(也)?(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何……为?(……干什么呢?)如:“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4)如之何……?(怎么能……呢?)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5)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6)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7)不亦……乎?(不是……吗?)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8)……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9)宁……耶?(哪里……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10)顾……哉?(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1)独……哉?(难道……吗?)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3、表示感叹(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2)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惟……耳!(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4)一何……(多么……啊!)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亦……哉!( 也真是……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6)……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示揣度(1)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求,无乃尔是过欤?”(2)得无(微)……乎?(该不是……吗?)(兼表反问)如:“若辈得无苦贫乎?”(3)……庶几……欤?( ……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5、表示选择(1)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2)其……,其……也?(是……呢,还是……呢?)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练习: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高考演练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分析:句中“无乃……乎”属于固定句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译为“恐怕……吧”。
该句应翻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E、有文言修辞知识的句子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
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很难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因而我们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
高考例析: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006年高考四川卷)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
“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代指优厚的俸禄;“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箪食”指代粗陋的饮食。
此句应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练习: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F、古文化常识的句子在文言文中,经常涉及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官职升降、器物用具、天文历法等文化常识,如不了解就不能准确理解与翻译文言文。
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2006年高考山东卷)分析:句中“拜”为表示官职升降的词语,“太傅”为官职名,如不了解就不能准确理解与翻译。
此句应翻译为:景帝认为辕固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除此之外,通假字和偏义复词也是我们要格外留心的高考所考查的通常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通假,所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大多可推断出来。
如“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后汉书·樊宏列传》)一句,“责”字的义项中没有适于本句的用法,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是通“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