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诲人不倦》复习

《诲人不倦》复习


二、章节梳理
5·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 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 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 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 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 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 地事半功倍。 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谈话式(对话式、激励式、讨论式)
二、章节梳理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教师的素养】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 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 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 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 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章节梳理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教师的素养】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 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 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 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 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章节梳理
15· 39子曰:‚有教无类。‛ 【教育的对象。】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 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 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 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 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提问: ‚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 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 森严的等级。
二、章节梳理
17· 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教师素养】
提问: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 并加以评析。(3分) 答案: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 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 教‛亦可)。 教,是为了不教。(1分)‚子欲无言‛,这是孔子 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过程 中,老师应留一点‚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这是 ‚不教‛。(1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了,学 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1分)
二、章节梳理
7·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 学也。‛ 【本章内容是教师的素养。】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 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 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 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 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 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二、章节梳理
17·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教育的作用】 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 矛盾的。这里,把‚上知(智)‛与‚下愚‛作为一种 ‚气质‛,即人的个性(不是本性),认为‚下愚‛是指 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即自己不愿学习的人这些人并不愚笨, 相反‚才力‛有‚过人‛,如商朝纣王因为不肯学善、向 善,所以‚不移‛。过去有种说法,说‚上知‛是指统治 者,‚下愚‛指劳动人民,从而说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这 是不确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强调对不同人因材施 教,并无排斥下层人学习。
二、章节梳理
3·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教学的 方法和原则】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 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 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 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 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 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 富多采的图案。 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谈话式(对话式、激励式、讨论式)
二、章节梳理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教师的素养】 提问:通过这段文字,你推知孔子提倡教师要坚守一种什 么精神? 答案:一生为教,两袖清风;默默奉献,贫贱不移,德高 为师,身正为范。(安贫乐道,富而好礼)
二、章节梳理
7·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教育的内容】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 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 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 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 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 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 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 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 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二、章节梳理
11· 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 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因材施教。
二、章节梳理
7·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 学也。‛ 【本章内容是教师的素养。】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 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 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 倦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 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 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二、章节梳理
7·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 老彭。‛ 【本章内容是教师素养】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 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 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 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 ‚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 的局限作用。
二、章节梳理
7·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 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 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 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 以借鉴。 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启发式(诱发启导)
二、章节梳理
17· 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教师素养】
提问:你怎样理解‚予欲无言‛? 答案:这是孔子对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提出的一种教 学境界,以‚不说‛胜‚有说‛,以‚无声‛胜‚有胜‛, 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的教 学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才华,但也要 留一点‚空白‛,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予欲无言‛并 非一点也不说,只是少说,不是不说。
二、章节梳理
7·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 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 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 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 以借鉴。 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启发式(诱发启导)
二、章节梳理
16· 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 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 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 ‘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 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 之远其子也。‛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 提问: 陈亢‚问一得三‛得到了哪三方面的见识? 答案: 人要学诗,也要学礼,还知道了自己的老师教的知 识没有对自己的孩子有偏爱。(‚闻诗,闻礼,又闻君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