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特点。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教学重点、难点】.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评述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课时建议】3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方案1:一个8岁男孩的“控诉”——幻灯片:“大人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可他每天都看好几个小时呢。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而威”的效果。

今天我们一起研读《诲人不倦》,去感受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

方案2:孔子的学说永存——幻灯片:千年杏坛名书院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孔子走了,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带着对这片灵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恋走了。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问津书院、问津碑、晒书山尤在!颜子巷、长沮冲、桀溺畈尤在!讲经台、墨池、砚石尤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诲人不倦》,去领略孔子那永在的精神魅力和不朽的学术价值。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活动】课前——上网收集有关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课堂——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补充。

【问题】你已经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教学名言?【明确】幻灯片:孔子教育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4.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解读: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

…………三、整体感知文本.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加以归纳。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说说你对孔子教育思想的了解。

【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

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及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啊。

2.诵读感知(1)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知zhì骞qiān隅yú谄chǎn磋cuō倩qiàn反(同“返”)fǎn(3)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3.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学生选章朗读,检查诵读情况。

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四、文本探究【活动】学生互动,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

(要摈弃“越俎代庖”式的讲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自学文言文课文的方法和能力。

).“包干”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5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a教育作用(第1章)、b教育对象(第2章)、教育内容(第4、7章)、c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教师素养d(第6、10、13、14、15章)四部分,教师选定四个小组长,由他们按每组10个左右的同学组合,按小组组定的顺序自由选择自读内容,由各小组长组织自读。

2.答“记者”问(接受检阅)推荐一人为本组代表,就本组所负责的内容回答别组“记者们”的提问或任意抽一人回答“记者们”的提问。

提问的问题可围绕文言重点词语、句子、内容理解等。

3.“点将”(检阅别人)每组按事先组织自读时设计好的或重新归纳好的若干问题,由组长或代表任意指定其他三组的两名成员必答。

4.“抢答”(统一检阅)教师根据本文文言词法、句法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好问题,让各组抢答或下发课前所准备的训练题,当堂检测、巩固。

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在组织上述几个环节的过程中,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并注意提问形式的多样和问题设置的层次等。

例如,“习”、“闻”、“与”等多义词意义的理解。

幻灯片习: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习染)②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反复练习)③莫如修仁义而习文。

(《韩非子•五蠹》)(学习)④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论衡•本性》)(习惯于)⑤通书,习戎事。

(《新唐书•张仲武传》)(熟悉)⑥鹰乃学习。

(《礼记•月令》)(飞翔)幻灯片闻:①听到、听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

)③名声、声望(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见闻、知识(博闻强志)幻灯片:与:①给与、授予(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结交、参与(失其所与,不知。

)③帮助(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④和、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者……)⑤同“欤”,句末语气词(无乃尔是过与?)又如,文言中宾语前置句“变式句”的特点。

【提示】补充资料幻灯片: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②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③何必公山氏之也?【问题】用助词“之”、“是”、“焉”等来提前宾语,如“唯郑焉依。

”这是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变式。

《论语》中的“之”在很多地方就是用来提前宾语,试作一整理和具体分析。

【明确】上述例子加点的“之”字的作用都是用来提前宾语,构成“宾语+之+动词”的结构。

例①的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例②的正常语序是“有何远?”例③的正常语序是“何必之公山氏也?”【活动】师生互动,组织课文重点问题——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的探讨。

(孔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为此设计以下教学环节,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试作重点探讨。

)【过渡】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共有15章,主要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

【问题】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明确】1.启发式教学法幻灯片:子曰:“不愤[苦思冥想又仍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悱[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启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同“返”],则不复[再]也。

”【明确】2.讨论式教学法幻灯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省略了介词“于”]素。

”曰:“礼后乎[省略了“义”]?”子曰:“起予[我,孔子自称]者商[子夏姓卜,名商]也,始可与[省略了代词“汝”]言[讨论、讨论]诗已矣。

”【明确】3.激励式教学法幻灯片:子谓子贡曰:“女[同“汝”,你]与回也孰[谁]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同“方”,比较]回?回也闻一以[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可不译]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同意,赞同]女弗如[省略了代词“之”,代“颜回”]也。

”【明确】4.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幻灯片: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宰我、子贡。

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冉有、季路。

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子游、子夏。

子路问:“闻斯[就]行诸[“之乎”的合音]?”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怎么]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疑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退缩],故[所以]进[使动用法“使……进”,指鼓励他大胆干]之;由也兼人[好勇过人],故退[使动用法“使……退”,指给他一些约束]之。

”【问题】对上述所概括出的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

【活动】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明确】(一)启发诱导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

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三)诲人不倦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

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

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

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

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活动】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问题】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明确】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

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

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提示】补充资料幻灯片:“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