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优秀课件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 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 活。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 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 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在,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 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 ,敢问。”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 也兼人 ,故退之。”
要义:
因材施教
【解读】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这既是因材施教. 也是对症下药。 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 为牢,裹足不前,对于道德学问抱退缩的态度, 所以在这里继续鼓励他前进。 《公冶长》篇曾经记载说,子路听到什么 还未能行动起来,就又唯恐听到什么。反映出 子路急躁冒进的性格,所以孔子要在这里压压 他。告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听 到什么应该先问问他们的意见,然后才行动, 而不要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评析」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实行“有教有 类”,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 子却向这种贵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 教无类”。“有教无类”即“教无类”,亦即主 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 域,都可以入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 尝无诲焉。”(见7.7)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 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这是对“有 教无类”最好的注释。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成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
启发式教学法
4、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 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相长
「评析」
当然,绝对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无 论你编辑也好, 整理也好,总得反映出编辑整理者 的眼光和取舍旨趣,更不用说 还有“删”、“定”、 “赞”、“修”的工作在内了。所以,所谓“述 而 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 进去。”(郭沫若语)实际上是有所“作”。 相反,倒是我们今天不少“作而不述”,专门 “创作”的人, 不是空谷来风,令人不知所云,就 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东拼西 凑,而以天才的创 作家自居,“著作等身”,欺世盗名。 这种人,听听圣人自谦“述而不作”,不知私 下里到底有何感 想?是不是以为自己远在圣人之上 呢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是"贫而 乐,富而好礼",都符合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 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 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 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 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 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 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 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 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 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 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 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 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 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 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 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诚实可信。概括 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 德修养三个方面 。
7-1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 古,窃(2)比于我老彭(3)。”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 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 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 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 “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 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 代的彭祖。
【问题】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 作用?
以德治民 先富后教,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 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 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 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 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 是“有教无类”。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 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 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 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 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 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 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 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读解】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 。 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 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 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 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 《诗》、《书》,定礼乐,赞 《周易》, 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 化典籍,并没有哪 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 可是,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 用朱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 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 (《论语 集注》)
【明确】
教育作用(1)、
教育对象(3)、
(2)
教育内容(4、7)、 教学原则与方法(5、8、9、11、12) 教师素养(6、 10、13、14、15)
文本研读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子曰:“性[指人的性情、本性]相近也, 习[习染]相远也[“……也,……也。”表 示判断]。” 子曰:“唯[只有]上知[知:同“智”; 上知:上等的智者]与下愚[下等的愚人] 不移[改变]。”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朱熹 《论语集注》
(五)关于教者素养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 骄,何如?”子曰:“可也。未 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 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 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解读】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四、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
1、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 : 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修养] 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2、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
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 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还认为要从 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 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 《诗》就是《诗经》,在孔子看来,“《诗》三 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为政》) 不仅,‘思无邪”而且“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 《诗》在当时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 书。无论是外交谈判还是社交场合,引《诗》蔚 为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解读】
“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 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中人 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 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 “上知”——生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 才能,而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 “下愚”——“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人。即便在生 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样的“下 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 愚的人是不可改变的。
字音
知(同“智”)zhì
骞qiān
隅yú 谄chǎn 磋cuō 倩qiàn 反(同“返”)fǎn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 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 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 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 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学诗也’。‘不学诗,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 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学礼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 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 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 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 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 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 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 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 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 吗?
诲 人 不 倦
一个8岁男孩的“控诉”——
“大人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 可他每天都看好几个小时呢。”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就能收到“无言而威”的效果。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诲人不倦》,去 感受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 教育学生学习主要靠主观努 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 察思考。现代教育有一句话: “教是为了不教。”这个 “不教”之时,正是学生真 正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之日。孔子用 “天何言哉?”这句话启发 子贡,子贡应该领会老师的 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