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复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几种失误形式:
1.没有厘清背景、关系的强行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晋文公和秦穆 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 无礼) 。
2.以今义当古义 A.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 品质好的女子(这个女孩不好,烦请巫婆您 替我们到河里禀报河伯,我们要另外选取好 的女孩)。
留 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
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 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 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均 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 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句中“人”“我”“北门”就可以 保留不译。
增
也叫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 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以足文意。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鸿门宴》)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二 章) 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 (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以上例句括号中的内容,都是在译文中应 该补充出的。
2016高三复习 文言文翻译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 ①
而觞之于庙,奏《九韶》② 以为乐,
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
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注】 ①御,迎接。②《九
韶》,传说是舜的乐曲。
1.翻译下面句子。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译文:
4、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如何(何如)、如„„何、若何(何若)、 若„„何、奈何、 奈„„何(怎么样、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 么办); 何消(哪用得着); 何为(什么是;怎么会); 何意(岂料,哪里料到); 何所(所„„的是什么);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孰与、与„„孰„„(与„„比较,哪一个„„); 其„„其„„(是„„还是„„); 安„„乎(怎么„„呢)
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讲究的是信、达、 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于原 文,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风格;所谓
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 行文规范;所谓雅,指的是文句流畅,
鲜明生动,具有文采。对考生来说,信 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 的要求。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 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 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 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 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 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 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 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 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3.该译的词没有译 •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 上卿。 【以:因为;拜:授予、任 命】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爱: 珍惜 】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 存在了。
删 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
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 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这 些词包括发语词(“夫”“维”“且 夫”)、凑足音节的助词、倒装句的标 志(如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 、句 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以及偏义复词中 的虚设成分等词。 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跟从老师 (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可以知道 了。
不可主观臆断,千篇一律。
【参考译文】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
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
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
《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
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
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
天就死了。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
2.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何其(多么);一何(多么);何若 (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伶官传序》)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 壕吏》)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 录〉后序》)
3.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者„„也(是); 者也(是); 是之谓(这就叫做); 此之谓(就是说这个)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 策》) ④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⑤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8.无中生有地增添源自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 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 老师的人在里面。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 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 吗?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判断正误: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 没有找到。 【寻求可以通报秦国的人,但没能找着(这 样的人)】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判断正误: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 筋骨的强壮。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以及)强 壮的筋骨 ]
所谓对换调留六字诀
对
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译文要与 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原文词语要逐个准确落 实,除非个别词语没有实在意义,不需要翻 译;要尽力还原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 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例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 •崤之战》) 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特别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单音词居多,翻 译时可以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
6.省略成分没有补出译出。 权以( 之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成:孙权(把曹操书信)给群臣 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7.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量词个) 儿子不团结。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 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7.表转折的固定结构 然而(虽然这样,可是......);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贾谊《过秦 论》) 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
8.表因果的固定结构 是以(因此); 是故(所以,因此);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韩愈《师说》) ③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柳宗 元《愚溪诗序》)
换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 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 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前来拜访)。 试译一下: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曹操《短歌行》)
调 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
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 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 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 要的移位调整。 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跟从老师 (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可以知道 了。——可以知道跟从老师(学习) 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了。
6.表测度的固定结构 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恐怕„„ 吧);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 庶几„„欤(或许„„吧)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得 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 吧”。 ③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 战》)“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译为“怎么办”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崤之 战》)译为“怎么样”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 上》)译为“怎么样” ④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为学》)译为 “怎么样”。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愚公移山》)译为“把„„怎么样” 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⑦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⑧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⑨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①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②几无所逃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③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④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⑤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⑥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柳宗元《黔之 驴》)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 上》)(把它设为。) ⑧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柳宗元《捕蛇者说》) (把„„制成) ⑨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认 为) ⑩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
5.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何„„之有(有什么„„); 何以„„为(做什么); 何„„为(做什么); 不亦„„乎(不是„„吗); 独„„耶(难道„„吗); 独„„哉(难道„„吗);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何得(怎么能)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何功之有”译为“有什么用处”。 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何以文 为"译为"要华美干什么呢"。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不亦乐 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⑤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 《论积贮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