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3)2001—200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第一大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罗绮.(yǐ)发酵.(jiào)嘀呖啼啭.(zhuǎn)B.慰藉.(jì)胚.芽(pēi)挥斥方遒.(qiú)C.绯.红(fēi)沼.泽(zhǎo)日薄.西山(báo)D.倾圮.(pǐ)漪.沦(yī)敛声屏.气(bǐng)2.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凋蔽夙兴夜寐气概游目骋怀B.嗔怪瞋目而视肖像再接再励C.踟蹰眼花缭乱辍学茕茕孑立D.震撼相行见拙风靡一愁莫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②外交部发言人_____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文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演练庄重引导B.演示郑重C.演示庄重导致D.演练郑重导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今年9月11日,在美国纽约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莘莘学子....。
D.那个人表面上识见不凡,可实际上是木头木脑,真可谓大智若愚....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⑴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⑵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B.巴金,原名李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家》《寒夜》《灭亡》及散文集《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C.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顾城、舒婷、韩东、北岛等人的创作为代表的“朦胧诗”成为一股潮流,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D.华兹华斯是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对欧洲后来诗人如雪莱、拜伦和济慈都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7—8题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缺月”二句,用“缺”、“疏”、“断”几个字渲染出寂静、清冷的气氛,极写出词人幽独凄清的心情。
B.“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即漏壶。
夜深时,漏壶中滴水减少,仿佛断了,故“漏断”指夜深。
C.“惊起却回头”,是说“幽人”被孤鸿的鸣叫声惊动而不安地回望。
D.“拣尽”二句,以孤鸿无枝可依隐喻“幽人”无处托身的情状;以孤鸿冷卧沙洲隐喻词人只好在贬所沉默、冷落,以此排遣自己的幽愤。
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首二句,以残缺之月,疏落之梧桐、断尽之滴漏诸寒瑟、凄冷的意象,层层渲染,组成一幅萧瑟、寂静的寒秋夜境,隐喻了词人所处的阴冷、暗淡的社会政治环境,烘托出词人孤寂无眠的心情。
B、谁见”二句乃词人自叹,用“孤鸿”意象寄托孤寂情怀。
在意象组合上构成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的互喻叠映关系。
C、“孤鸿”意象,古代诗词多作为信使之象征。
词人正是在这一特征上,运用“孤鸿”意象,寄托渴望得到被朝廷重用的心情。
D、下片承接上片而专写孤鸿。
运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词人“忧谗畏讥”(范仲淹语)和“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
9.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巔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者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转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者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0.课文默写(五句任选三句)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⑵.所谓天者诚难测,_________________。
(《祭十二郎文》)⑶.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
(《离骚》)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⑸.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____。
(《湘夫人》)第二大题(每题3分,共18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宋义将楚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
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
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令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故不如先斗秦、赵。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违逆,不听从)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到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
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抗拒),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
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使桓楚报命于怀王。
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战胜则兵罢.B.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C.将.戮力而攻秦D.军无见.粮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胜,则.我引兵鼓西而行②故木受绳则.直B.①乃.曰“承其敝”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C.①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②夫夷以.近,则至者众D.①不引兵渡河因.赵食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份,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军)疾引兵渡河。
B.(赵)战胜则兵罢。
C.(宋义)将戮力而攻秦。
D.(项羽)及之齐,杀之。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楚军的主要目标是消灭强秦,而不在于救赵。
B.故不如先斗秦、赵。
——所以不如先打败秦、赵两国的军队。
C.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赵虽被攻下了,可是秦军还很强大,敌人困顿的机会在哪里?D.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诸将一齐推举项羽假扮上将军。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项羽胆略和谋略的一组是[ ]①破秦军必矣!②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
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⑤使桓楚报命于怀王。
A.①③⑤B.②④C.②⑤D.①④⑤1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上将军宋义救赵不利而又“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杀了他。
B.由于宋义不采纳项羽的意见,反而威胁项羽“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所以项羽杀了他。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久留不行”,反而拒谏饰非,打击异己,所以项羽杀了他。
D.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不恤士卒而徇其私”,“与齐谋反楚”,所以项羽杀了他。
第三大题(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 题塔是随佛进入中国的。
相传释迦牟尼死后,其火化的骨殖变成许多黑白珠子,名“舍利”。
诸弟子将其埋葬,并在地面筑一个圆形坟丘,顶上立一根“刹”以为装饰,名曰:“窣堵婆”。
简称为“塔”。
当佛教在东汉传到中国后,作为佛教的崇拜物,“塔”的形象也随之而来。
但是,面对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印度的“窣堵婆”并不能被人们所接受,而只能作为一种标志放在塔顶上,这就是最早的楼阁式塔的来历。
楼阁式塔是仿照我国传统多层木构架高楼建造而成。
我国现存惟一楼阁式木塔为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它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
这座塔高67.31米,共9层。
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建于砖台基座之上,底层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
经过多次地震,该塔仍保存完好,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精湛的技术。
密檐塔是由楼阁式塔发展变化的另一种类型,它的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
这种塔的特点是底层较高,上施密檐7至13层,一般不供登临眺览。
现存最早的密檐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32年),位于河南登封嵩山,称为嵩岳寺塔。
塔身呈现12边形,每个角有砖砌的倚柱,各面的门和龛上都饰有印度式的火焰纹拱券。
塔身为15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窣堵婆”式的刹,它的创作构思,既摆脱了汉魏传统的楼阁,也不拘泥于印度的形式,而着力表现宗教在人们心中唤起的那种深遂而又神秘莫测的力量。
此外,陕西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塔也属于这一类型。
塔的类型还有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大正觉寺)和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数种。
17.对文中提到的“刹”“窣堵婆”“塔”和“楼阁式塔”四个概念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窣堵婆”就是“刹”或“楼阁式塔”,简称为“塔”。
B.“刹”和“楼阁式塔”,都是“窣堵婆”的组成部分,简称为“塔”。
C.“窣堵波”就是“塔”,“刹”是它的组成部分,“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