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1.古希腊和罗马早期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3.古典美学*4.三个论美的模式美的理论观念的全部多样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范式:(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
这种模式肯定美的客观性并且与现实性,也找出了形式美的某些规律。
(美在客观)一个方向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学”。
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
(美在主观)为真正从具体出发把握抽象、把握本质提供了可能性。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
这种模式是对前两种模式的综合。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力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启蒙时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美学和神秘主义美学加以吸纳和融合。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则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扬弃。
二、美的本质按照马克思本人对美的理解来对美的本质进行界说。
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真正科学的根基是马克思提供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基础就是劳动。
马克思第一次从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揭示出美的基础即社会生活的本质,因而揭示了美的实质,使美学成为了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现在就对“劳动”作一界说。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劳动。
社会是由诸要素组合而成的有机体,而其中发生最密切联系并作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两个首要因素是人和自然。
社会关系中首要和基本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
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改造着外在自然界,而且历史地改造着自身。
首先,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
正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得人本身和工具的制作操作构成了主客体两个相关的系统。
人意识到了自己是整个活动的主体,而工具本身和它被使用时作用的对象构成了客体。
其次,伴随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的质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人类自身生态的发展是随着劳动和操作工具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并不是直接面对自然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是人成为审美活动主体的前提,而这一前提是由劳动所创造的。
再次,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并且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
生产劳动在确定人的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即人类的劳动产品在人的对象世界中,增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也可称为“第二自然”。
这是一个融合了人类真(符合客观规律)的观念和善(符合人类目的、利益、追求)的观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在产品中再现了人的意志和力量。
*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人化自然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实践所谓“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
“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前提,“人化自然”则是从“自在自然”转化而来的,这种转化表现为一个历史地扩大的过程,转化的基础便是劳动实践。
(1)“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人化自然的产生)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即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他还是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
对于人来说,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提供的现成条件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去改造外部自然条件,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中,人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能动地把外界事物作为自己的活动对象,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和理想目的现实地对象化,通过自己的活动有意识地创造出合目的、合意志的对象性存在,创造出原来自然所不具有的对象性关系。
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便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方式。
人把自身从一切存在物中区别出来,提升为主体。
把外部世界和自然对象变成“为我而存在”的客体。
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人通过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把自己的目的、意志和能力对象化到客体之中,在这个对象客体上留下人的主体性印记,生产出自己的需求对象。
总之,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能动性和对象性的本质。
正是这种能动和对象性的实践,使人成为主体,使人和物之间形成了原来自然界中所没有的、完全新型的对象性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客体关系的出现,说明人通过实践在自在自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人化的自然,自然已经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所以,“人化自然”是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2)“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的。
(人化自然的扩大)“人化自然”不仅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大,实践是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不断转化的动力。
首先,从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来看。
主体通过自己所创造的客体,使主体的素质和本质力量得到巩固、充实、丰富和完善。
主体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完善,又使得实践主体改造外界自然的能力增强以及所需求的新愿望产生,所以,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过程,始终具有开放的、可塑的特点。
实践一方面是客体改变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主体自身改变的过程;一方面是创造“人化自然”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主体素质和本质力量提升的过程,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其次,从人的创造性本质来看。
人是自己创造自己生活和活动方式的一种存在物,创造性是人特有的本质。
“人化自然”的不断扩大正是在人的创造性本性驱使下,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再次,从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来看。
人的本质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也是不断发展的。
人正是为了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本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断地从事实践活动同时,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根据主体的“内在尺度”、“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它首先表现为对自然形式的改造,即造形。
进一步地,人类的物质生产是通过自然形式的改变,使自然规律为人的目的服务。
因此,主体尺度与自然形式的统一,乃是主体目的合自然规律的统一,这才是“美的规律”的全部内容。
总的看来,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理论明确了“自然”并非纯粹自然,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历史地生成的自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丰富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这里的“本质力量”,一方面包括人的对广义自然的(功利的、认识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包括人对狭义自然的多层次(功利的、认识的、审美的)把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这些能力进行美的创造的创造能力。
因此,人类的美的愿望、美的理想、以及对美的规律的把握,都是人类实践过程中对象性的自我创造的结果:美的愿望可以在历史实践中找到它的历史根源;美的理想是人对掌握世界、以及掌握自身的希冀;把握和运用美的规律则是自然的人化和人本身的人化(文明化、社会化)的最高体现。
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其一,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经过认识的自然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这两方面就是自然美的根源所在。
人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也是社会美形成的根源所在。
其二,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
主体自身通过历史性劳动的“人化”问题。
主体自身的自然“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的、形体的、物质的和生理器官方面的(脑、手等);另一方面是内部的、精神的和心理素质的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在不同方面发展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
总起来说,这些特性包括:a. 概括性。
b.联系性。
c. 情感性。
d.创造性。
综上所述,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创造的活动。
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自身;劳动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本质的自我获得;人类通过劳动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人的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物化在客观世界中。
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便体现了美的本质。
三、审美关系就美而言,审美关系则是其核心的范畴。
在美的领域中,种种范畴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
*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关系的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劳动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审美关系的基础。
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层的层面上却是通过审对象来间接地“审己”。
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人是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同自身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从分类学的角度看,人同世界的各种关系都可以分别归入两个大类: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
关于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和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主要表现为:人通过实践认识对象世界的外貌、本质、联系、规律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及其对人类的意义。
认识关系是以合乎对象的规律性为指归的,我们简称为合规律性。
功利关系,是指对象的存在与人的实际需要之间的关系。
人们为了生存发展,必须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衣食住行、安全、尊重、友谊、爱情等等。
功利关系是以人实现自身愿望的目的性为指归的,我们简称为合目的性。
审美关系则较为复杂,和认识关系与功利关系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然而又有质的不同。
我们往往只能从审美关系相对于前两种关系的否定性关系中探究它的实质。
审美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1.审美关系不同于认识关系。
从人的历史形成的审美能力来说,主体面对着对象的时候,第一步往往是形式把握,也就是说起作用的首先是“审美直觉”。
人同世界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关系都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作为掌握世界的方式,马克思就将它们分为四大类:理论的、艺术的(即审美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
2.审美又根本不能排除认识。
如果连最起码的认识都没有,也就不能审美;而广博深厚的认识,将有助于审美范围的扩大,提高审美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能力,使他的眼光“更具”美感,丰富和加深对象一方的美的内涵。
可以这样说,审美关系不同于认识关系,但以认识关系为前提和基础;审美不是认识,却包含或趋向于某种认知。
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1.审美关系不同于功利关系。
审美关系中的对应双方是对象的美与主体的情,而功利关系中的对应双方则是对象的善与主体的意志。
功利活动的目的是占有、支配对象甚至消灭对象,而审美活动的目的则只是观照对象,以求得精神的享受与充实;功利活动具有排它性而审美活动则具有分享性,等等。
由于审美关系与功利关系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因而混同两者是不对的。
2.另一方面,从多种角度来看,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又是联系着的。
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实用功利活动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与他的世界建立起审美活动的基础。
正是在实用功利活动满足了人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才可能孕育和滋生审美需要;正是在长期的实用功利活动过程中,人同世界才有可能建立起情感联系和兴趣联系;也正是在发现和熟悉对象的实用功利价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和培育对象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