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中考数学圆的综合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

九年级中考数学圆的综合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

九年级中考数学圆的综合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圆的综合1.(类比概念)三角形的内切圆是以三个内角的平分线的交点为圆心,以这点到三边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则三角形可以称为圆的外切三角形,可以得出三角形的三边与该圆相切.以此类推,如图1,各边都和圆相切的四边形称为圆外切四边形(性质探究)如图1,试探究圆外切四边形的ABCD两组对边AB, CD 与 BC, AD 之间的数量关系猜想结论:(要求用文字语言叙述)写出证明过程(利用图1,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性质应用)① 初中学过的下列四边形中哪些是圆外切四边形(填序号)A:平行四边形:B:菱形: C:矩形; D:正方形②如图 2,圆外切四边形ABCD,且 AB=12, CD=8,则四边形的周长是.③圆外切四边形的周长为48cm,相邻的三条边的比为5:4: 7,求四边形各边的长.【答案】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切线长定理即可得出结论;(2)①圆外切四边形是内心到四边的距离相等,即可得出结论;② 根据圆外切四边形的对边和相等,即可求出结论;③ 根据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求出第四边,利用周长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详解】性质探讨:圆外切四边形的对边和相等,理由:如图 1,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边 AB, BC,CD, DA 都于⊙ O 相切于 G, F, E, H.求证: AD+BC=AB+CD.证明:∵ AB, AD 和⊙O 相切,∴ AG=AH,同理: BG=BF,CE=CF,DE=DH,∴A D+BC=AH+DH+BF+CF=AG+BG+CE+DE=AB+CD,即:圆外切四边形的对边和相等.故答案为:圆外切四边形的对边和相等;性质应用:① ∵根据圆外切四边形的定义得:圆心到四边的距离相等.∵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不存在一点到四边的距离相等,而菱形和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到四边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 B, D;② ∵圆外切四边形ABCD,∴ AB+CD=AD+BC.∵AB=12, CD=8,∴ AD+BC=12+8=20,∴ 四边形的周长是AB+CD+AD+BC=20+20=40.故答案为: 40;③ ∵相邻的三条边的比为 5: 4:7 ,∴设此三边为 5x, 4x, 7x,根据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得:第四边为 5x+7x﹣4x=8x.∵圆外切四边形的周长为48cm,∴ 4x+5x+7x+8x=24x=48,∴ x=2,∴此四边形的四边为4x=8cm, 5x=10cm,7x=14cm, 8x=16cm.【点睛】本题是圆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新定义圆的外切的性质,四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切线长定理,理解和掌握圆外切四边形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已知 ?ABCD的周长为26,∠ ABC=120°, BD 为一条对角线,⊙O内切于△ ABD,E,F,G 为切点,已知⊙ O 的半径为 3 .求?ABCD的面积.【答案】 20 3【解析】【分析】首先利用三边及⊙ O的半径表示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根据题意求出AB+AD=13,然后利用切线的性质求出BD 的长即可解答.【详解】设⊙ O 分别切△ ABD 的边 AD、AB、 BD 于点 G、E、 F;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1则 S=2S△ABD=2 × (AB ·OE+BD·OF+AD·OG)= 3 (AB+AD+BD);2∵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26,∴A B+AD=13,∴S= 3 (13+BD);连接 OA;由题意得:∠ OAE=30°,∴A G=AE=3;同理可证 DF=DG, BF=BE;∴D F+BF=DG+BE=13﹣ 3﹣ 3=7,即BD=7,∴S= 3 (13+7)=20 3 .即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20 3 .3.如图,已知Rt△ ABC中, C=90°, O 在 AC 上,以 OC为半径作⊙ O,切 AB 于 D 点,且BC=BD.(1)求证: AB 为⊙ O 的切线;(2)若 BC=6,sinA= 3,求⊙ O 的半径;5(3)在( 2)的条件下, P 点在⊙ O 上为一动点,求BP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答案】( 1)连 OD,证明略;( 2)半径为3;( 3)最大值3 5 +3,35-3. 【解析】分析:( 1)连接 OD, OB,证明△ ODB≌ △ OCB即可 .(2)由sinA= 3且BC=6可知,AB=10 且cosA= 4,然后求出OD 的长度即可.5 5(3)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当连接 OB 交⊙ O 于点 E、 F,当点 P 分别于点 E、 F 重合时,BP 分别取最小值和最大值 .详解:( 1)如图:连接OD、 OB.在△ ODB 和△OCB 中:OD=OC,OB=OB,BC=BD;∴△ ODB≌△ OCB(SSS) .∴∠ ODB=∠C=90 .°∴AB 为⊙ O 的切线 .(2)如图:∵sinA= 3,∴CB 3, 5AB 5∵B C=6,∴ AB=10,∵B D=BC=6,∴A D=AB-BD=4,∵s inA= 3,∴ cosA=4,5 5∴O A=5,∴ OD=3,即⊙ O 的半径为: 3.(3)如图:连接OB,交⊙ O 为点 E、F,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当 P 点与 E 点重合时, PB取最小值 .由( 2)可知: OD=3, DB=6,∴OB= 32 62 3 5.∴PB=OB-OE=3 5 3 .当 P 点与 F 点重合时, PB 去最大值,PB=OP+OB=3+35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类型题,主要考查了圆的综合知识.关键是对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理解.4.已知,如图: O1为 x 轴上一点,以 O1为圆心作⊙ O1交 x 轴于 C、D 两点,交 y 轴于M、 N 两点,∠ CMD 的外角平分线交⊙ O1于点 E,AB 是弦,且 AB∥ CD,直线 DM 的解析式为y=3x+3.(1)如图 1,求⊙ O1半径及点 E 的坐标.(2)如图 2,过 E 作 EF ⊥ BC 于 F ,若 A 、B 为弧 CND 上两动点且弦 AB ∥ CD ,试问: BF+CF 与AC 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等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证明.(3)在( 2)的条件下, EF 交 ⊙ O 1 于点 G ,问弦 BG 的长度是否变化?若不变直接写出 BG 的长(不写过程),若变化自画图说明理由.【答案】( 1) r=5 E ( 4, 5) ( 2) BF+CF=AC ( 3)弦 BG 的长度不变,等于 5 2 【解析】分析:( 1)连接 ED 、 EC 、EO 1、 MO 1,如图 1,可以证到 ∠ ECD=∠ SME=∠ EMC=∠ EDC ,从而可以证到 ∠ EO 11D=∠EO C=90 °.由直线 DM 的解析式为 y=3x+3 可得 OD=1,OM=3.设⊙O 1 的半径为 r .在 Rt △ MOO 1 中利用勾股定理就可解决问题.( 2)过点 O 作 O P ⊥EG 于 P ,过点 O 作 O Q ⊥ BC 于 Q ,连接 EO 、 DB ,如图 2.由1 11 11AB ∥ DC 可证到 BD=AC ,易证四边形 O PFQ 是矩形,从而有 O P=FQ , ∠ PO Q=90 °,进而有11 1∠EO P=∠ CO Q ,从而可以证到 △EPO ≌△ CQO ,则有 PO =QO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111 1 1可得 FQ=1BD .从而可以得到 BF+CF=2FQ=AC .2( 3)连接 EO , ED , EB , BG ,如图 3.易证 EF ∥BD ,则有 ∠GEB=∠ EBD ,从而有1? ,也就有 BG=DE .在 Rt △ EO 1 D 中运用勾股定理求出 ED ,就可解决问题. BG =ED详解:( 1)连接 ED 、 EC 、EO 1、 MO 1,如图 1. ∵ ME 平分 ∠ SMC , ∴∠ SME=∠ EMC .∵ ∠SME=∠ ECD ,∠ EMC=∠ EDC , ∴ ∠ ECD=∠ EDC ,∴ ∠ EO 1D=∠EO 1C .∵ ∠EO 1D+∠ EO 1C=180 °, ∴ ∠EO 1D=∠ EO 1C=90 °.∵ 直线 DM 的解析式为 y=3x+3, ∴ 点 M 的坐标为( 0, 3),点 D 的坐标为(﹣ 1 ,0),∴OD=1, OM=3.设 ⊙O 1 的半径为 r ,则 MO 1=DO 1=r . 在 Rt △ MOO 1 中,( r ﹣1) 2+32 =r 2.解得: r=5, ∴ OO 1 =4, EO 1=5, ∴⊙ O 1 半径为 5,点 E 的坐标为( 4, 5).( 2)BF+CF=AC .理由如下:过点 O 1 作 O 1P ⊥ EG 于 P ,过点 O 1 作 O 1Q ⊥BC 于 Q ,连接 EO 1 、 DB ,如图 2. ∵ AB ∥ DC , ∴∠ DCA=∠ BAC , ∴ ? = ? , ? = ? , ∴ BD=AC .AD BC BD AC∵ O 1P ⊥ EG ,O 1Q ⊥ BC , EF ⊥BF , ∴ ∠O 1PF=∠ PFQ=∠ O 1QF=90 °, ∴四边形 O 1PFQ 是矩形, ∴ O 1 P=FQ , ∠ PO 1Q=90 °, ∴ ∠EO 1P=90 °﹣∠ PO 1C=∠ CO 1Q .EO1P CO1Q在△EPO1和△ CQO1中,EPO1CQO1,O1E O1C∴△ EPO1≌△ CQO1,∴ PO1 =QO1,∴ FQ=QO1.∵QO1⊥ BC,∴ BQ=CQ.1 1∵CO1=DO1,∴ O1Q= BD,∴ FQ= BD.2 2∵BF+CF=FQ+BQ+CF=FQ+CQ+CF=2FQ,∴ BF+CF=BD=AC.( 3)连接 EO1, ED, EB, BG,如图 3.∵DC是⊙ O1的直径,∴∠ DBC=90 °,∴∠ DBC+∠ EFB=180 °,∴EF∥ BD,∴∠ GEB=∠ EBD,∴BG = ED,∴ BG=DE.∵ DO1=EO1=5,EO1⊥ DO1,∴ DE=52 ,∴BG=52,∴弦 BG 的长度不变,等于5 2 .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弧与弦的关系、垂径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有一定的难度.而由AB∥ DC 证到 AC=BD 是解决第( 2)小题的关键,由EG∥ DB 证到 BG=DE是解决第( 3)小题的关键.5.如图,⊙ M 与菱形 ABCD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M 的坐标为( 3,﹣ 1),点 A 的坐标为(﹣ 2,3),点 B 的坐标为(﹣ 3,0),点 C 在 x 轴上,且点 D 在点 A 的左侧.(1)求菱形(2)若⊙ M ABCD的周长;沿x 轴向右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平移,同时菱形ABCD沿x 轴向右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平移,设菱形移动的时间为t (秒),当⊙ M 与BC相切,且切点为BC 的中点时,连接BD,求:①t 的值;② ∠MBD 的度数;(3)在(2)的条件下,当点M 与BD 所在的直线的距离为 1 时,求t 的值.【答案】( 1) 8;( 2)①7; ②105°;( 3) t=6 ﹣ 3 或 6+ 3 .3【解析】分析:( 1)根据勾股定理求菱形的边长为 2,所以可得周长为 8;( 2)① 如图 2,先根据坐标求 EF 的长,由 EE'﹣ FE'=EF=7,列式得: 3t ﹣2t=7,可得 t 的值;② 先求 ∠ EBA=60 °,则 ∠ FBA=120 °,再得 ∠MBF=45 °,相加可得: ∠MBD=∠ MBF+∠ FBD=45 +60° =105° ;°( 3)分两种情况讨论:作出距离MN 和 ME ,第一种情况:如图 5 由距离为 1 可知: BD为⊙ M 的切线,由 BC 是 ⊙ M 的切线,得 ∠ MBE=30°,列式为 3t+ 3 =2t+6,解出即可; 第二种情况:如图 6,同理可得 t 的值.详解:( 1)如图 1,过 A 作 AE ⊥ BC 于 E .∵ 点 A 的坐标为(﹣ 2, 3 ),点 B 的坐标为(﹣ 3, 0), ∴ AE= 3 , BE=3﹣2=1, ∴AB= AE 2BE 2= ( 22=2.3) 1∵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AB=BC=CD=AD=2, ∴菱形 ABCD 的周长 =2× 4=8;( 2)① 如图 2,⊙ M 与 x 轴的切点为 F , BC 的中点为E . ∵ M ( 3,﹣ 1), ∴F ( 3,0).∵ BC=2,且 E 为 BC 的中点, ∴ E (﹣ 4, 0), ∴ EF=7,即 EE'﹣ FE'=EF , ∴ 3t ﹣ 2t=7,t=7;② 由( 1)可知: BE=1, AE= 3 ,AE=3= 3 , ∴∠ EBA=60 °,如图 4,∴ ∠ FBA=120 °.∴tan ∠ EBA=BE 1∵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 FBD= 1∠ FBA= 1 120 =60 °.2 2∵ BC 是 ⊙ M 的切线, ∴MF ⊥ BC .∵ F 是 BC 的中点, ∴BF=MF=1, ∴ △ BF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MBF=45 ,°∴ ∠ MBD=∠ MBF+∠ FBD=45 °+60 =105° ;°( 3)连接 BM ,过 M 作 MN ⊥ BD ,垂足为 N ,作 ME ⊥ BC 于 E ,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图 5.∵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ABC=120 °, ∴ ∠ CBD=60 °, ∴ ∠ NBE=60 °.∵ 点 M 与 BD 所在的直线的距离为1, ∴ MN=1, ∴ BD 为 ⊙ M 的切线.∵ BC 是 ⊙ M 的切线, ∴∠ MBE=30 °.∵ ME=1,∴ EB= 3 , ∴ 3t+ 3 =2t+6, t=6﹣ 3 ;第二种情况:如图 6.∵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ABC=120 °, ∴ ∠ DBC=60 °, ∴ ∠ NBE=120 °.∵ 点 M 与 BD 所在的直线的距离为1, ∴ MN=1, ∴ BD 为 ⊙ M 的切线.∵ BC 是 ⊙ M 的切线, ∴∠ MBE=60 °.ME ,EB=1 3 , ∵ ME=MN=1, ∴Rt △ BEM 中, tan60 =°=BEtan 603∴3t=2t+6+ 3, t=6+3 ; 33综上所述:当点 M 与 BD 所在的直线的距离为1 时, t=6﹣3 或 6+3.3点睛:本题是四边形和圆的综合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圆的切线的性质和判定、特殊的 三角函数值、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动点运动问题,此类问题比较复杂,弄清动点运动 方向、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并与方程相结合,找等量关系,求出时间t 的值.6.如图,在ABC 中, BAC 90 , AB AC2, AD BC ,垂足为 D ,过 A, D的⊙ O 分别与 AB, AC 交于点 E, F ,连接 EF , DE, DF . (1)求证:ADE ≌ CDF ;(2)当 BC 与 ⊙ O 相切时,求 ⊙ O 的面积.2【答案】 (1)见解析 ;(2) .4【解析】分析:( 1)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知 AD=CD 、 ∠1=∠ C=45°,由 ∠ EAF=90°知 EF 是 ⊙ O 的直径,据此知 ∠ 2+∠ 4=∠ 3+∠4=90°,得 ∠ 2=∠3,利用 “ASA 证”明即可得;( 2)当 BC 与 ⊙O 相切时, AD 是直径,根据 ∠ C=45 °、 AC= 2 可得 AD=1,利用圆的面积公式可得答案.详解:( 1)如图, ∵ AB=AC , ∠ BAC=90°, ∴∠ C=45°.1又 ∵AD ⊥ BC , AB=AC , ∴ ∠1= ∠ BAC=45 °, BD=CD , ∠ ADC=90 .°2又 ∵∠ BAC=90 °,BD=CD , ∴ AD=CD .又 ∵∠ EAF=90 °, ∴ EF 是⊙ O 的直径, ∴∠ EDF=90 °, ∴∠ 2+∠ 4=90 °.又 ∵∠ 3+∠ 4=90 °, ∴∠ 2=∠ 3.在 △ ADE 和△ CDF 中.1C∵AD CD , ∴ △ADE ≌ △CDF (ASA ). 23( 2)当 BC 与 ⊙O 相切时, AD 是直径.在 Rt △ ADC 中, ∠ C=45 °, AC= 2, ∴sin ∠ C=AD, ∴ AD=ACsin ∠ C=1, ∴ ⊙O 的半径为1, ∴⊙ O 的面积为2.AC2 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圆的综合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点.7.如图所示,以 Rt △ABC 的直角边 AB 为直径作圆 O ,与斜边交于点 D , E 为 BC 边上的中点,连接 DE .( 1)求证: DE 是 ⊙O 的切线;( 2) 连接 OE , AE ,当 ∠ CAB 为何值时,四边形 AOED 是平行四边形?并在此条件下求sin ∠CAE 的值.【答案】 (1)见解析 ;(2)10.10【解析】分析:( 1)要证 DE 是⊙ O 的切线,必须证ED⊥ OD,即∠ EDB+∠ ODB=90°(2)要证 AOED是平行四边形,则 DE∥ AB, D 为 AC中点,又 BD⊥ AC,所以△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 CAB=45°,再由正弦的概念求解即可.详解:( 1)证明:连接 O、 D 与 B、 D 两点,∵△ BDC是 Rt△,且 E 为 BC 中点,∴∠ EDB=∠ EBD.( 2 分)又∵ OD=OB且∠ EBD+∠ DBO=90°,∴∠ EDB+∠ ODB=90 .°∴DE 是⊙O 的切线.(2)解:∵ ∠ EDO=∠ B=90°,若要四边形 AOED是平行四边形,则 DE∥ AB, D 为 AC 中点,又∵ BD⊥ AC,∴△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CAB=45 .°过E 作 EH⊥ AC 于 H,设BC=2k,则 EH= 2k, AE= 5 k,2∴sin∠ CAE=EH10.AE1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切线的判定,要证某线是圆的切线,已知此线过圆上某点,连接圆心和这点(即为半径),再证垂直即可.8.如图 1,四边形ABCD为⊙ O 内接四边形,连接AC、 CO、BO,点 C 为弧 BD 的中点.(1)求证:∠ DAC=∠ ACO+∠ ABO;(2)如图 2,点 E 在 OC上,连接 EB,延长 CO交 AB 于点 F,若∠ DAB=∠ OBA+∠ EBA.求证: EF=EB;(3)在( 2)的条件下,如图3,若 OE+EB=AB, CE=2, AB=13,求 AD 的长.【答案】( 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 AD=7.【解析】试题分析:( 1)如图 1 中,连接OA,只要证明∠ CAB=∠ 1+∠2=∠ ACO+∠ABO,由点 C 是BD 中点,推出CD? CB? ,推出∠ BAC=∠DAC,即可推出∠ DAC=∠ ACO+∠ ABO;(2)想办法证明∠ EFB=∠ EBF即可;(3)如图 3 中,过点O 作 OH⊥ AB,垂足为H,延长 BE 交 HO 的延长线于G,作 BN⊥ CF于N,作 CK⊥ AD 于 K,连接 OA.作 CT∠ ⊥ AB 于 T.首先证明△ EFB是等边三角形,再证明△ ACK≌ △ ACT, Rt△ DKC≌ Rt△ BTC,延长即可解决问题;试题解析:( 1)如图 1 中,连接 OA,∵OA=OC,∴ ∠1=∠ ACO,∵OA=OB,∴∠ 2=∠ ABO,∴ ∠ CAB=∠ 1+∠ 2=∠ ACO+∠ ABO,uuur uuur uuur∵点 C 是BD 中点,∴CD CB,∴∠ BAC=∠DAC,∴∠ DAC=∠ ACO+∠ ABO.(2)如图 2 中,∵∠ BAD=∠ BAC+∠DAC=2∠ CAB,∠ COB=2∠BAC,∴ ∠ BAD=∠BOC,∵∠ DAB=∠ OBA+∠EBA,∴∠ BOC=∠ OBA+∠ EBA,∴∠ EFB=∠EBF,∴ EF=EB.(3)如图 3 中,过点O 作 OH ⊥ AB ,垂足为 H ,延长 BE 交 HO 的延长线于 G ,作 BN ⊥ CF于 N ,作 CK ⊥ AD 于 K ,连接 OA .作 CT ∠ ⊥ AB 于 T .∵∠ EBA+∠ G=90 °, ∠ CFB+∠ HOF=90 ,°∵∠ EFB=∠EBF ,∴ ∠ G=∠ HOF ,∵∠ HOF=∠ EOG , ∴∠ G=∠ EOG , ∴ EG=EO ,∵OH ⊥AB , ∴ AB=2HB ,∵ O E+EB=AB , ∴ GE+EB=2HB ,∴ GB=2HB ,HB 1∴cos ∠ GBA=, ∴ ∠GBA=60°,GB 2∴△ EFB 是等边三角形,设 HF=a , ∵∠ FOH=30 ,°∴ OF=2FH=2a ,13∵ A B=13, ∴EF=EB=FB=FH+BH=a+ ,213 13 ﹣ a+2=17﹣a ,∴OE=EF ﹣ OF=FB ﹣ OF=﹣ a , OB=OC=OE+EC= 2 22∵ N E= 1 EF=1 a+13,224∴ON=OE=EN=( 13 ﹣ a )﹣( 1 a+ 13 ) =13 ﹣ 3 a ,2244 2∵BO 2﹣ ON 2=EB 2﹣ EN 2,∴(17﹣ a ) 2﹣( 13 ﹣ 3 a ) 2=( a+13) 2﹣(1a+13) 2,24 2224解得 a= 3或﹣ 10(舍弃),2∴ O E=5, EB=8, OB=7,∵∠ K=∠ ATC=90 ,°∠ KAC=∠TAC , AC=AC ,∴ △ ACK ≌ △ ACT , ∴ CK=CT , AK=AT ,uuur uuur∵CD CB,∴ DC=BC,∴Rt△ DKC≌ Rt△ BTC,∴DK=BT,1∵F T= FC=5,∴ DK=TB=FB﹣FT=3,∴ AK=AT=AB﹣ TB=10,∴ AD=AK﹣ DK=10﹣ 3=7.29.如图 1,四边形 ABCD是正方形,点 E 是边 BC 上一点,点 F 在射线 CM 上 ,∠ AEF=90°,AE=EF,过点 F 作射线 BC 的垂线,垂足为 H,连接 AC.(1)试判断 BE与 FH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求证:∠ ACF=90°;(3)连接AF A E F三点作圆,如图2.若EC=4 ∠ CEF=15°的长.,过,,,,求图 1图 2【答案】( 1) BE="FH" ;理由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2π【解析】试题分析:( 1)由△ABE≌ △EHF( SAS)即可得到 BE=FH(2)由( 1)可知 AB=EH,而 BC=AB, FH=EB,从而可知△FH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FCH 为 45°,而∠ ACB也为 45°,从而可证明(3)由已知可知∠ EAC=30°, AF 是直径,设圆心为O,连接 EO,过点 E 作 EN⊥ AC于点 N,则可得△ EC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可得EN 的长,进而可得AE 的长,得到半径,得到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从而求得弧长试题解析:( 1) BE=FH.理由如下:∵四边形 ABCD是正方形∴∠ B=90,°∵F H⊥ BC ∴ ∠ FHE=90 °又∵∠ AEF=90°∴ ∠ AEB+∠ HEF="90°" 且∠BAE+∠AEB=90°∴∠ HEF=∠BAE ∴ ∠ AEB=∠ EFH 又∵ AE=EF∴△ ABE≌ △ EHF( SAS)∴B E=FH(2)∵ △ ABE≌ △ EHF∴BC=EH, BE=FH 又∵ BE+EC=EC+CH∴ BE="CH"∴CH=FH∴∠ FCH=45 ,°∴ ∠ FCM=45 °∵AC 是正方形对角线,∴ ∠ ACD=45°∴∠ ACF=∠FCM +∠ ACD =90°(3)∵ AE=EF,∴ △ 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EF外接圆的圆心在斜边AF 的中点上.设该中点为O.连结 EO得∠AOE=90°过E 作 EN⊥AC 于点 NRt△ ENC 中, EC=4,∠ ECA=45°,∴ EN=NC=Rt△ ENA 中, EN =又∵∠ EAF=45°∠ CAF=∠ CEF=15°(等弧对等角)∴∠ EAC=30 °∴A E=Rt△ AFE中, AE== EF,∴AF=8AE 所在的圆O 半径为 4,其所对的圆心角为∠ AOE=90°=2π·(490·°÷ 360)°=2π考点: 1、正方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3、圆周角定理;4、三角函数10.如图,⊙O 的直径 AB=8, C 为圆周上一点,AC= 4,过点 C 作⊙ O 的切线 l,过点 B 作l 的垂线 BD,垂足为 D, BD 与⊙ O 交于点E.(1)求∠ AEC的度数;(2)求证:四边形 OBEC是菱形.【答案】( 1) 30°;( 2)详见解析 .【解析】【分析】(1)易得△ AOC是等边三角形,则∠AOC= 60°,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 AEC= 30°;(2)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到 OC⊥ l,则有 OC∥ BD,再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得到OB ∠AEB=90 °,则∠ EAB= 30 °,可证得AB∥ CE,得到四边形OBE C 为平行四边形,再由=OC,即可判断四边形OBEC是菱形.【详解】(1)解:在△ AOC中, AC=4,∵AO= OC= 4,∴△ AOC是等边三角形,∴∠ AOC= 60 °,∴∠ AEC= 30 °;(2)证明:∵ OC⊥ l , BD⊥ l.∴OC∥BD.∴∠ ABD=∠ AOC=60 °.∵AB 为⊙ O 的直径,∴∠ AEB= 90 °,∴△ AEB 为直角三角形,∠ EAB=30 °.∴∠ EAB=∠ AEC.∴CE∥ OB,又∵ CO∥ EB∴四边形 OBEC为平行四边形.又∵ OB= OC= 4.∴四边形 OBEC是菱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也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以及菱形的判定方法.11.如图,在矩形 ABCD中,点 O 在对角线 AC 上,以 OA 的长为半径的⊙ O 与 AD、 AC 分别交于点 E、 F,且∠ACB=∠ DCE.(1)判断直线CE与⊙ O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 AB= 2 ,BC=2,求⊙O的半径.【答案】( 1)直线 CE与⊙ O 相切,理由见解析;( 2)⊙O 的半径为64【解析】【分析】(1)首先连接 OE,由 OE=OA与四边形 ABCD是矩形,易求得∠ DEC+∠ OEA=90°,即OE⊥ EC,即可证得直线CE与⊙O 的位置关系是相切;(2)首先易证得△ CDE∽ △ CBA,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DE 的长,又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C 的长,然后设OA 为 x,即可得方程( 3) 2 x2 ( 6 x) 2 ,解此方程即可求得⊙ O 的半径.【详解】解:( 1)直线 CE与⊙ O 相切.理由:连接OE,∵四边形 ABCD是矩形,∴∠ B=∠D=∠BAD=90 °,BC∥ AD,CD= AB,∴∠ DCE+∠DEC=90 °,∠ACB=∠DAC,又∠ DCE=∠ ACB,∴∠ DEC+∠ DAC= 90 °,∵OE= OA,∴∠ OEA=∠ DAC,∴∠ DEC+∠ OEA= 90 °,∴∠ OEC= 90 °,∴OE⊥ EC,∵OE 为圆 O 半径,∴直线 CE与⊙O 相切;(2)∵ ∠ B=∠ D,∠ DCE=∠ ACB,∴△ CDE∽ △ CBA,BC AB∴,DC DE又CD= AB=2, BC= 2,∴DE=1根据勾股定理得EC= 3 ,又AC AB2 BC2 6 ,设 OA 为 x,则( 3) 2 x2 ( 6 x) 2,解得x 6 ,4∴⊙ O 的半径为 6 .4【点睛】此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此题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注意辅助线的作法.12.如图,点 A, B,C, D, E 在⊙O 上, AB⊥ CB于点 B, tanD=3, BC=2, H 为 CE延长线上一点,且 AH= 10, CH 5 2 .(1)求证: AH 是⊙ O 的切线;(2)若点 D 是弧 CE的中点,且 AD 交 CE于点 F,求证: HF=HA;(3)在( 2)的条件下,求 EF 的长.【答案】( 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3)102【解析】【分析】( 1)连接 AC,由 AB⊥ CB可知 AC 是⊙ O 的直径,由圆周角定理可得∠ C=∠ D,于是得到 tanC=3,故此可知 AB=6,在 Rt△ ABC中,由勾股定理得: AC2 = 40,从而可得AC2+AH2=CH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 AC⊥ AH,问题得证;(2)连接 DE、 BE,由弦切角定理可知∠ABD=∠HAD,由D是CE的中点,可得∠CED=∠ EBD,再由圆周角定理可得∠ ABE=∠ ADE,结合三角形的外角即可证明∠H AF=∠ AFH,从而可证得 AH=HF;(3)由切割线定理可得EH=2 ,由(2)可知AF=FH=10,从而可得EF=FH﹣EH=10- .2【详解】( 1)如图 1 所示:连接AC.∵AB⊥ CB,∴AC 是⊙O 的直径,∵∠ C=∠ D,∴t anC=3,∴A B=3BC=3 ×,2=6在Rt△ 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AB2+BC2=40,又∵ AH2=10, CH2=50,∴AC2+AH2=CH2,∴△ ACH为直角三角形,∴AC⊥AH,∴AH 是圆 O 的切线;(2)如图 2 所示:连接DE、 BE,∵AH 是圆 O 的切线,∴∠ ABD=∠ HAD,∵D 是CE的中点,∴ ??,CD ED∴∠ CED=∠ EBD,又∵∠ ABE=∠ ADE,∴∠ ABE+∠ EBD=∠ ADE+∠ CED,∴∠ ABD=∠ AFE,∴∠ HAF=∠ AFH,∴A H=HF;(3)由切割线定理可知:AH2=EH?CH,即(10 )2=52EH,解得: EH= 2 ,∵由( 2)可知 AF=FH= 10,∴E F=FH﹣ EH= 10 - 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圆的综合应用,解答主要应用了切线的判定定理、弦切角定理、切割线定理、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正确添加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于点P 和图形 W,如果以P 为端点的任意一条射线与图形 W 最多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称点P 独立于图形W.(1)如图 1,已知点 A (-2, 0),以原点 O 为圆心, OA 长为半径画弧交 x 轴正半轴于 点 B .在 P 1 2 3 4 ? 的( 0, 4), P ( 0,1), P ( 0, -3), P ( 4, 0)这四个点中,独立于 AB点是 ;( 2)如图 2,已知点 C ( -3, 0), D ( 0, 3), E ( 3,0),点 P 是直线 l :y=2x+8 上的一个动点.若点 P 独立于折线 CD-DE ,求点 P 的横坐标 x p 的取值范围;(3)如图 3,⊙ H 是以点 H ( 0,4)为圆心,半径为 1 的圆.点 T ( 0, t )在 y 轴上且 t > -3,以点 T 为中心的正方形 KLMN 的顶点 K 的坐标为( 0 ,t+3 ),将正方形 KLMN 在 x 轴及 x 轴上方的部分记为图形 W .若 ⊙H 上的所有点都独立于图形W ,直接写出 t 的取值范围.【答案】( 1) P 23PP5.( 3) -3< t <1-2 或 1+ 2 < t < 7- 2 .3【解析】 【分析】( 1)根据点 P 独立于图形 W 的定义即可判断;( 2)求出直线 DE ,直线 CD 与直线 y=2x+8 的交点坐标即可判断;( 3 )求出三种特殊位置时 t 的值,结合图象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 )由题意可知:在 P 10 234)这四个点中,独( ,4), P ( 0, 1), P ( 0, -3 ), P ( 4,0 立于 ? 的点是 P 2 3AB , P . (2) ∵ C ( -3, 0), D ( 0, 3), E ( 3, 0),∴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y=x+3,直线 DE 的解析式为 y=-x+3,= 2x 8= 5由 ,解得-5,==,可得直线 l 与直线 CD 的交点的横坐标为x32yy8x = 5=3,可得直线 l 与直线 DE 的交点的横坐标为 - 5 ,由 y 2 x,解得= x3143yy =3∴满足条件的点P 的横坐标 x p的取值范围为:x P< -5 或 x P> - 5 .33)如图3-1中,当直线KN与⊙ H相切于点E时,连接EH EH=EK=1 HK=2 ,(,则,∴O T=KT+HK-OH=3+ 2 -4= 2 -1,∴T( 0, 1- 2),此时 t=1- 2,∴当 -3< t< 1- 2 时,⊙H上的所有点都独立于图形W.如图 3-2 中,当线段KN 与⊙ H 相切于点 E 时,连接EH.OT=OH+KH-KT=4+ 2 -3=1+ 2 ,∴T( 0, 1+ 2),此时 t=1+ 2,如图 3-3 中,当线段MN 与⊙ H 相切于点 E 时,连接EH.OT=OM+TM=4- 2 +3=7-2,∴T( 0, 7- 2),此时 t=7- 2,∴当1+ 2 <t<7- 2 时,⊙H上的所有点都独立于图形W.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t 的值为-3<t <1- 2 或1+ 2 <t<7- 2 .【点睛】本题属于圆综合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点P 独立于图形W 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利用特殊位置解决实际问题.14.如图,在△ABC中, AC BC 10 ,cosC 3,点P是BC边上一动点(不与点A,C 5重合),以 PA 长为半径的 e P 与边 AB 的另一个交点为 D ,过点 D 作DE CB 于点E.1当 e P 与边 BC 相切时,求 e P 的半径;2联结 BP 交 DE 于点 F ,设 AP 的长为x, PF 的长为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直接写出 x 的取值范围;3 在 2 的条件下,当以PE 长为直径的 e Q与 e P 相交于 AC 边上的点 G 时,求相交所得的公共弦的长.【答案】( 1)40 ;( 2) y 5x x28x 80 0 x10 ;( 3) 10 2 593x 20【解析】 【分析】(1)设 ⊙ P 与边 BC 相切的切点为 H ,圆的半径为 R ,连接 HP ,则 HP ⊥ BC , cosC= 3,则5sinC= 4, sinC=HP= R=4,即可求解;5CP 10 R 52(2) PD ∥ BE ,则EB=BF,即:4 5 xx 2 8x 80 y ,即可求解;PD PFxy( 3)证明四边形 PDBE 为平行四边形,则 AG=GP=BD ,即: AB=DB+AD=AG+AD=4 5 ,即可求解.【详解】(1)设 ⊙ P 与边 BC 相切的切点为 H ,圆的半径为 R ,连接 HP ,则 HP ⊥ BC , cosC= 3 ,则 sinC= 3 ,55sinC=HP=R = 4 ,解得: R= 40;CP10 R 59 ( 2)在 △ ABC 中, AC=BC=10, cosC=3,5设 AP=PD=x , ∠A=∠ ABC=β,过点 B 作 BH ⊥ AC ,则 BH=ACsinC=8,同理可得:CH=6,HA=4, AB=4 5 ,则:tan∠CAB=2BP=8228x 80,x 4 =x2DA= 2 5x,则 BD=4 5 -2 5x,5 5如下图所示,PA=PD,∴ ∠ PAD=∠ CAB=∠ CBA=β,1 2tan β =2,则 cos β=, sin β=,5 5EB=BDcosβ=(41 25 -2 5x)×=4- x,5 5 5∴PD∥ BE,∴ EB=BF,即:42x x2 8x 80 y ,5PD PF x y整理得: y= 5xx2 8x 80 0 x 10 ;3x 20(3)以 EP为直径作圆Q 如下图所示,两个圆交于点G,则 PG=PQ,即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则两圆另外一个交点为所得的公共弦,∵点 Q 时弧 GD 的中点,∴DG⊥ EP,∵AG 是圆 P 的直径,D, GD 为相交∴EP∥ BD,由( 2)知, PD∥ BC,∴四边形 PDBE为平行四边形,∴AG=EP=BD,∴A B=DB+AD=AG+AD=4 5,设圆的半径为 r ,在△ ADG 中,2r 4rAD=2rcos β=, DG= ,AG=2r,5 52r 20+2r=4 5 ,解得:2r= ,5 5 14r则: DG= =10-2 5,5相交所得的公共弦的长为10-2 5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圆知识的综合运用,涉及到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知识,其中(3),要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图,此题用大量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综合难度很大.15.如图过点 P 作1,⊙ O 的直径 AB=12, P 是弦PD⊥ OP交⊙ O 于点 D.BC 上一动点(与点B,C 不重合),∠ ABC=30 °,(1)如图2,当PD∥ AB 时,求PD 的长;(2)如图3,当弧DC=弧 AC 时,延长AB 至点E,使BE= 1AB,连接DE.2①求证: DE 是⊙ O 的切线;②求 PC 的长.【答案】( 1) 2 6 ;(2)①证明见解析;②3 3 ﹣3.【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首先得出半径长,再利用锐角三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OP, PD 的长;(2)①首先得出△ OBD 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得出∠ ODE=∠ OFB=90°,求出答案即可;②首先求出 CF的长,进而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PF 的长,进而得出答案.试题解析:( 1)如图 2,连接 OD,∵OP⊥ PD,PD∥ AB,∵⊙ O 的直径 AB=12,∴OB=OD=6,在Rt△ POB中,∠ ABC=30°,∴OP=OB?tan30° =6×=2,在Rt△ POD中,PD===;(2)①如图 3,连接 OD,交 CB于点 F,连接 BD,∵,∴∠ DBC=∠ABC=30 ,°∴∠ ABD=60 ,°∵OB=OD,∴△ OBD 是等边三角形,∴OD⊥FB,∵B E= AB,∴OB=BE,∴B F∥ ED,∴∠ ODE=∠ OFB=90 ,°∴DE 是⊙O 的切线;②由① 知, OD⊥ BC,∴CF=FB=OB?cos30° =6=3×,在Rt△ POD中, OF=DF,∴P F= DO=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C P=CF﹣ PF=3﹣3.考点:圆的综合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