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

听听那冷雨【文本导读】余光中祖籍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

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

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

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

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作者卡片】余光中,1928年生于。

祖籍永春。

母亲原籍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先后任教于东吴大学、师大学、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惊蛰.( ) ②裾.边( ) ③仓颉.(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⑨氤氲..( )⑩沁.鼻( ) ⑪岑.寂( ) ⑫断柯.折枝( )⑬蓊郁..( ) ⑭一峰半壑.( ) ⑮山隐水迢.( )⑯铿锵..( ) ⑰王禹偁.( ) ⑱如椽.(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宛 惋 婉②⎩⎨⎧峭 俏 诮③⎩⎨⎧潇 萧 箫④⎩⎨⎧ 霭 蔼⑤⎩⎨⎧ 岑 涔⑥⎩⎨⎧ 磁 滋⑦⎩⎨⎧蛰 蜇⑧⎩⎨⎧滂 磅⑨⎩⎨⎧叠 迭⑩⎩⎨⎧霏 非 斐⑪⎩⎨⎧孺 濡 蠕⑫⎩⎨⎧肘 忖3.近义词辨析 ①想入非非·异想天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跃跃欲试·蠢蠢欲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凄切·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句话如何理解?2.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写冷雨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4.作者一再写到“雨”,那么“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描写表达的涵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宕开思路的?6.为什么在文中,余光中写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作者在文中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是为什么?7.在本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

试举例分析。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二、结构图解听听那冷雨(主线)⎩⎪⎨⎪⎧⎭⎪⎬⎪⎫人生足迹: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台湾横向:地域感作者思绪⎩⎨⎧⎭⎬⎫现代——古代现实——历史纵向:现实感、历史感情感思路:少年―→中年―→白发……乡情、 亲情、友情、爱情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三、写作特色1.构思奇巧。

本文要表达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是借“听听那冷雨”中的一个“冷”字,将因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心的凄冷巧妙地展现出来。

再如第4自然段,作者运用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这种联想有很多,体现了行文时巧妙的构思。

2.富有诗意。

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古典诗词外,还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另外,还用了许多的叠音词,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而文中的意象,充满诗情画意,其意趣之雅、境界之高都体现了本文的盎然诗意。

【文苑天地】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志和《渔歌子》2.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皇甫松《梦江南》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4.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璟《摊破浣溪沙》5.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璟《浣溪沙》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观《浣溪沙》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清照《声声慢》8.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宋之问《度大庾岭》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长卿《别严士元》10.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序》11.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1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轼《浣溪沙》13.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攀龙《广阴山道中》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美文珍藏】莲恋莲(节选)余光中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是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

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

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

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国松。

画家不在,画在。

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

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

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

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Narcissus),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

那年十月,那朵水仙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丛沙草,万顷江田。

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与冷隽。

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了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

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

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

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宛在梦中央。

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

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

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

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

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

美国画家佛瑞塞(John Frazer)有一次对我说:“来以前,我只听说过莲。

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象的更美。

”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爽朗,似乎在说:“Look at me!”莲只赧然低语:“Don’t Stare,please。

”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对我而言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

由于水生,她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乡而终隐于水的西子。

青钱千,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惚兮,令人神移,正是女孩的含蓄。

至于,则莲即是怜。

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爱情、,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

赏析作者笔下的莲,在迷蒙的烟雨中豪艳而又冷隽,美丽如画。

作者借用神话传说和强调自我的主观感受,盛赞莲的美,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着意于从灵魂上感知莲的形象。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答案【基础荟萃】1.①zhé②jū③jié④pānɡ⑤pī⑥bòhe ⑦chǔn rú⑧ǎi ⑨yīn yūn ⑩qìn ⑪cén ⑫kē⑬wěnɡ yù⑭hè⑮tiáo ⑯kēnɡ qiānɡ⑰chēnɡ⑱chuán 2.①宛然、惋惜、婉转②料峭、俏丽、讥诮③潇洒、萧瑟、洞箫④雾霭、和蔼⑤岑寂、汗涔涔⑥磁场、滋润⑦惊蛰、海蜇⑧滂沱、磅礴⑨重叠、迭宕⑩烟雨霏霏、想入非非、斐然⑪孺子、耳濡目染、蠕动⑫捉襟见肘、思忖3.①二者都有想得异乎寻常的意思。

但“想入非非”重在想虚幻、不现实的事,多指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或不可能达到的目的、企图,含贬义。

“异想天开”既指不能实现的想法或不能达到的企图,也指可以做到或已经做到的事情,还可以表示解放思想,属中性词。

②二者都有想动手试一下的意思。

但“跃跃欲试”不但有“试身手”的意思,还有“试刀枪”的意思,属中性词。

“蠢蠢欲动”表示“想动手试一下”,含贬义。

③“凄切”指凄凉而悲哀,多形容声音,如“寒蝉凄切”。

“凄惨”指凄凉悲惨,如“身世凄惨”“凄惨地叫喊”。

【要点突破】1、点拨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种游子思乡的牵挂之情却是无处不在的。

他也想家啊。

2、点拨不是。

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思念之情。

3、点拨不是。

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安宁,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

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会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