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育学-------单项选择题1.“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
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A.再认B.识记C.回忆D.保持2. 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像B.有意想像C.再造想像D.幻想3. 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A.第二语言B.书面语言C.口头语言D.对话语言4.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5.稳重有余而灵活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符合这一特点的孩子的气质类型属于()A.胆汁质 B.多血质C.粘液质 D.抑郁质9.用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新生儿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
这是()A.达尔文反射 B.莫罗反射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10.儿童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是()A.从出生时开始的 B.从半岁开始的C.从1岁开始的 D.从1岁半开始的15.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C.测验法 D.调查访问法5.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这些教育措施主要是针对( )A.胆汁质的孩子B.多血质的孩子C.粘液质的孩子D.抑郁质的孩子6.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的行为都会有很相似的表现,这是个性的( )A. 整体性B. 独特性C. 稳定性D. 社会性11. 从记忆发生的顺序来看,儿童最晚出现的是( ) A. 情绪记忆 B. 形象记忆C. 语词记忆D. 运动记忆12. 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中,语词的作用( )A. 越来越小B. 越来越大C. 始终很大D. 始终很小5.1-1岁半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A.单词句B.电报句C.简单句D.复合句6.在对学前儿童心理进行研究中,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这种方法称为()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访问法D.测验法11.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A.痛觉B.听觉C.味觉D.视觉12.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A.先学前期B.幼儿中期C.幼儿初期D.幼儿晚期13.儿童的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是()A.0-1岁B.1-3岁C.3-6岁D.6-12岁14.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像15.小朋友在活动室内进行活动时,突然窗外飞进一只小鸟,小朋友都兴奋地去看小鸟。
小朋友这时的注意是()A.随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4.在音乐课上,为了发展儿童的有意注意,最恰当的做法是( )。
A.以自己形象的表演吸引儿童的注意B.利用多种形象的教具C.让儿童做游戏D.更多地让儿童欣赏优美的音乐7.下列几何图形对幼儿来说最难辨别的是( )。
A.圆形B.半圆形C.正方形D.三角形10.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
A.动作B.言语C.表象D.情绪17.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 )。
A.感觉的概括性B.知觉的概括性C.思维的概括性D.记忆的概括性18.儿童对“上下、左右、里面、后面”四个方位词的掌握顺序应是( )。
A.上下、左右、里面、后面B.上下、里面、后面、左右C.上下、后面、里面、左右D.上下、左右、后面、里面19.打过针的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与这种情绪相联系的心理现象是( )。
A.记忆B.思维C.感知觉D.自我意识2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 )。
A.破坏性B.情绪性C.目的性D.情境性1.父母与孩子能有效交流,父母能支持孩子的要求,尊重孩子,但同时注意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这种亲子关系属于( )A.民主型 B.专制型C.放任型 D.溺爱型5.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儿童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是( )A.0~3岁 B.3~6岁C.6~12岁 D.12~15岁6.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 )A.社会性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 D.生理需要7.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是( )A.形象记忆占优势 B.语词记忆占优势C.意义记忆用得多 D.机械记忆效果好8.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
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创造想像 B.无意想像C.再造想像 D.幻想9.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12.幼儿园老师上音乐课时,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
老师的这种注意的品质是(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13.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句型是( )A.电报句 B.单词句C.联合复合句 D.偏正复合句5.在幼儿记忆中占主要地位的是()A.形象记忆B.语词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B.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C.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D.幼儿机械记忆的效果优于意义记忆7.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包糖果”的“工人”,这说明幼儿()A.以想像过程为满足B.想像内容零散,无系统C.想像的主题不稳定D.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8.3—4岁的幼儿认为,球会滚下去,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这反映儿童的判断()A.以直接判断为主B.判断内容不够深入C.判断根据不够客观D.判断论据不够明确10.2、3岁~6、7岁,是儿童()A.前言语阶段B.言语发生阶段C.言语发展阶段D.基本掌握口语阶段11.儿童喜欢提问题,这是下列哪一种情感发展的表现?()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好奇心13.幼儿期(3~6岁)是儿童个性()A.开始萌芽的时期B.初步形成的时期C.稳定发展的时期D.完善成熟的时期14.最有益于幼儿个性良好发展的亲子关系类型是()A.民主型B.专制型C.放任型D.溺爱型6.幼儿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A.机械记忆效果好 B.意义记忆效果好C.两者都在发展 D.两者不可比较7.整个幼儿期,占主要地位的记忆是()A.语词记忆B.形象记忆C.有意记忆D.意义记忆8.幼儿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是以下哪方面的具体表现()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无意想象D.有意想象9.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A.感知、动作B.具体形象C.语词概括D.概念、判断、推理20.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是()A.操作B.交往C.游戏D.言语3.孩子能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是( )。
A.产生自我意识的表现B.辨别能力发展的表现C.思维真正产生的表现D.智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5.儿童开始掌握时间概念约在( )A.1岁以后B.2岁以后C.3岁以后D.5岁以后6.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 )。
A.感觉的概括性B.知觉的概括性C.思维的概括性D.记忆的概括性9.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B.运动记忆C.情绪记忆D.语言记忆11.下列哪种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象?( )A.有些孩子经常会生造一些词语。
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2.学前儿童想像的主要特点之一是()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B.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C.创造想象占主要地位D.理想占主要地位3.儿童从5岁左右开始特别喜欢提问,对回答结果十分关心,并由此相应产生愉快、满足或失望、不满等情绪。
这表明此时期的幼儿已明显出现了()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自我效能感4.幼儿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像喂娃娃吃饭;看见玩具小汽车,就想像开汽车……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像活动。
这说明幼儿想像的一个特点是()A.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B.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C.想像受情绪影响D.以想像过程为满足11.儿童说“电报句”的年龄大约在()A.半岁—1岁B.1岁半—2岁半C.2岁—2岁半D.1岁—1岁半12.儿童开始萌发抽象思维能力的时期是()A.0—1岁B.1—3岁C.3—4岁D.5—6岁15.某儿童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善交际、兴趣广泛而不稳定,由此可推断他的气质基本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 )的反映。
A.直观B.客观C.概括D.能动7.“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儿童情绪、意志受( )影响。
A.表象B.记忆C.知觉D.注意8.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 )结合起来。
A.名称B.明度C.色调D.保和度11.( )所形成的新形象,不仅可以是过去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
A.想象B.印象C.感觉D.知觉12.梦是一种奇怪的心理现象,属于想象的一种,是( )。
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有意想象D.无意想象13.幼儿典型的思维方式是( )。
A.直观动作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直观感知思维D.具体形象思维3.儿童最先出现的注意是( )A.定向性注意B.选择性注意C.有意性注意D.稳定性注意4.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变化较大,下列活动中能最好保持注意的是( )A.教学B.游戏C.生活D.操作8.幼儿在游戏时,一会儿当“医生”,一会儿当“工人”,这更多表明了( )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9.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A.感知B.记忆C.想象D.思维11.一般地,1~3岁是儿童言语的( )A.准备阶段B.前言语阶段C.发生阶段D.基本掌握口语阶段12.儿童开始出现内部言语的年龄大约是( )A.2岁B.3岁C.4岁D.5岁16.自我意识的萌芽约出现在( )A.0~1岁B.1~2岁C.2~3岁D.3岁以后20.儿童心理发展中,提供最初的自然物质基础并制约生长发育过程的因素是( )A.遗传B.生理成熟C.教育D.主观因素8.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教育价值的是()A.福禄贝尔B.卢梭C.蒙台梭利D.夸美纽斯10.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方法是()A.自然后果法B.教学做合一C.整个教学法D.发现式教学法12.《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A.基本活动B.教育活动C.主要活动D.生活活动21.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保证父母安心地参加工作,这是托儿所的()A.保育性 B.教育性C.社会性D.社会福利性11.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的是()A.蒙台梭利B.夸美纽斯C.杜威D.裴斯泰洛齐17.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是()A.角色游戏B.表演游戏C.结构游戏D.智力游戏19.在教育实践中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教育方案,这是学前教育的()A.保教结合原则B.综合性原则C.发展适宜性原则D.启蒙性原则.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是()A.幼儿的品德教育 B.幼儿的智力开发C.幼儿的心理健康 D.幼儿的身心健康10.提出“整个教学法”的教育家是()A.陶行知 B.张雪门C.陈鹤琴 D.张宗麟12.( )是学前儿童主动地、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