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专题(优)

文言文翻译专题(优)


(二)、成分分析法:
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2000年全国卷第11题)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樵”应为名词“柴草”之意。 再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2002年全国卷第11题):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士卒不尽饮,广不 近水 。 将兵:将领和士兵 “将”作谓语动词“率领”解释
1、留
(1)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例如,《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意气扬扬”,“富国强 兵”‘“为天下理财”等,译时都可以照抄。 (2)保留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庙号、 官名、地 名、人名、器物名、书名、朝代号以 及一些典章制度、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 不必变动。如: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广东卷) 译文: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二是联想成语推断。
例如: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借助“不速之客”推断出是“招致、招引” 的意思 ②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 “强”的意思。 ③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 之意。
(五)、通假推断法
如:竟不索其直。(2000· 上海春招· 22) 直,同“值”。句子译作:最终不要 她的钱。 又如:于是天子亦疏之,后適去,意 不自得。 適,同“谪”,贬职。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例如: 《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全句 译为:“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全句译 为:“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例如: 《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全句译为:“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 了关系重大的郡县。”
①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 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 勤恪也?(全国卷I) “危笃”当译为“病重”; ②左右争之,以为不可。(全国卷Ⅱ) “争”通“诤”,当译为“规劝”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高考
怎样推断词义
(一)、造字推断法:
例如: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1999年全国卷第14题):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 众来购买粮食。 “籴”,买进粮食 。解释是正确 。 “粜”,卖粮。 又如,屈原至于江滨。 滨----水边
(三)、结构对应法:
例如: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地”是地方之意,名词 ---“固”名词,险固的地方之意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 ,“重用、任用” ----“以 ”, “重用、任用”
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 君矣.(2005天津卷) 宾服而听从 听从--宾服--服从 因利乘便即“乘着有利的形势” 追亡逐北即“追逐溃败逃亡的军队”
(2)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 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因为具 有了“使”“令”的意味,所以一般要译成 “(主语)使(宾语)怎样”的形式。例如: ①《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全句 译为:“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②《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 根本。”全句译为:“要使树木长得高,一定要 使它的树根稳固。” ③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其城。(2001· 全国· 14) 这里的”降”用如使动词,全句译作:燕国派乐 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3)、名词用作动词。名语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 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 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①《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全句译为:“对吏民登记造册,封存府库里的财物, 等待将军的到来。” 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福建卷) “东” 是词类活用,属名词用作动词.译时须增补上表行 为的词语,即“向东败逃”。 译文: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 也想收兵回国。 ③皆袖瓦砾遮道伺之。(2000· 上海春招· 袖,名词 26) 作动词。句子意为:都把瓦砾、石子藏在袖子里拦 路等候他。
古代文化常识
(与官职有关的知识 )
职官变动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 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 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 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 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 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 有官职的人),拔擢、超擢、超迁(越级 提拔)。
文言文翻译专题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 字字落实,防止漏译 意译为辅: 灵活变化 , 防止乱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条件
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 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常见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句式及固定结构 、 古代文化常识 最重要的是积累一定量的文言 实词。
(5)、动词用作名词,表示跟这个动作行为相关的人 或事物。 《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伏” 作“有”的宾语,在这里就用作名词,指伏兵。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 (2002· 全国· 16) 这里的“知”和“不知”届于动词(动词短浯)作名词(名 词短语)。全句意思是: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 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6)、还有为动用法。 例如,会里人郑椒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 举缣与之。(江苏卷) 句中的“葬”是词类活用,属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时 必须增补上表为动的词语,即“为……葬(给……下 葬)”。 译文:正逢同乡郑侣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 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都送给了他。
②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 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 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 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曰:“明日我 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 去,何用如此?”(浙江卷) “远者”“近者”是空间概念还是时间概念?上 文“促数于更易”,是说朝廷更换官吏时间短、 次数多。下文刺史、县令所言,也是说由于朝 廷更换官吏时短次频,因而不愿在任上为百姓 革除弊端。可见,“远者”“近者”是时间概 念,应理解为“时间长的”“时间短的”。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因为具有了“认 为”“以为”的意义,所以一般要译成“(主语)认 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的形式。例如: ① 《师说》:“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全句译为:“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跟从他并把他 当作老师。” ②奇之,立许字以女。(山东卷)句中的“奇’’是形容 词的意动用法,译时 必须增补上表意动的词语,即 “认为……非凡”。 译文: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③全玉之贱,人民是宝。(2000.上海· 27)这是两个动 宾倒置句。”贱”、“宝”用如意动词,全句译作: 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做宝贝。
(七)、事理推断法
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将“使老弱女子乘 城”“乘”解为“巡视”。 “巡视”乃“到各处观察”,“使老弱女子” 城中“各处视察”,完全不合情理,所以是错项。 1993年六省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出文末 “子访得之”中的“访”字的词义,四个选项为 “咨询”“探望”“寻求”“访问”. 联系上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他生前曾 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 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6)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 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 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 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 翻 译。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 薪而食,不足为也!(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持廉洁一直到死, 如今妻子儿女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 吏不值得做啊!
(4)、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名词直接 修饰、限制动词谓语。有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一般译为“像…… 那样”的形式。例如: 《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全句译为:“项伯也拔出剑来起舞,常常用自己的身 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沛公。”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例如: 《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全句译为: “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该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 他。” 又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 全国· 16)这 里的“廷”与“面”是名词作状语用,全句译作:裴 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能当面顺从。
3.补。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主语、谓 语、宾语、介词)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 内容。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 要加括号。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因乞(之于)李氏以归。(湖南卷)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该句“乞”后面省略了动词宾语“之 (这部书)”、介词“于(向)”,翻译时必须 将这些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3)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 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 来的词作为语素 之一)。如: 鞠咏之才, 不患不达。(上海卷) 译文: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4)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辽宁卷) 译文: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 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如:迁(调 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 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 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如:兼 (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摄 (代理,暂时担任),权、假(暂代官职), 行(官阶高而代理低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如: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 放(离开京城外调),左迁(降职),罢、 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夺 (废弃不用)。 第五类,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 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的词语, 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如:知、行、主等。
官职的称呼
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在考题 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武官一般称将 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 记、参谋、参军等;中央文官一般 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 主事等;地方文职一般称太守、刺 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 知府、县令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