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山民》谈谈新生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以《山民》谈谈新生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以《山民》谈谈新生代诗歌的总体特征韩东这首早期的诗在高度浓缩、高度单纯中,蕴藏了诗人对稳如顽根的传统文化的批判。

“山民”,在这里已经消失了它固有的含义,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封建传统文化以持重掩饰闭塞、以质朴掩饰保守、以澹泊掩饰愚昧的象征。

我们逐节来看:“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

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这里的他,已经不同于父亲,他提出了具有异质性的思考。

这种思考是有意义的。

后来,他知道了山那边有海,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

这是一种愚昧的“智慧”。

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去衡量现实价值和精神价值的。

他也曾想过带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为他生下儿子,到他死时,儿子就长大了。

但也只能想想而已,“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这里,他已不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而是更深的“梦醒了又睡去”的悲剧,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积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赖活学!他的疲倦不是鹰隼面对天空的疲倦,而只是家鸡的疲倦。

这是一种更可怕的麻木,具有强大的惰力和再殖能力。

诗的最后一节,更将这批判的锋芒直插传统意识的核心,“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对祖先的不满是对的,但他恰恰忘记了自己也是未来孩子们的祖先,也给孩子们造成了“遗憾”!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这种“山民意识”。

至今它早已无力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更不能促进其发展了。

在全民一致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写这样的诗是十分
有益的,它使人汗颜,使人清醒地反思。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也是很成功的。

诗人没有用直抒胸臆的语言,表现他的思考和批判。

而是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

这种“纯客观”,又不同于五十年代的再现型诗歌。

它构成一种象征,言此意彼,空手入白刃,一下子划破读者的心。

强烈的批判激情被压入克制的反讽的语言中,别有一番沉痛的滋味。

这首哲理性很强的诗,却不见有什么“片言立其要”的警句,诗人所关心的是诗的整体结构。

在这里,每一句都是平淡的,但你却不能从整篇诗中抽掉这平淡的一句,它们共同支撑着诗美的空间,使全诗富有更大的张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