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的诗歌艺术
他的诗歌艺术曾引起过一场“大讨论”,其实他不过是从诗歌中探寻自己。
“形而上的诗”是韩东追求的理想,也是诗学研究者对韩东的评价。
因为在他看来,在诗歌中寄托着他对于生活的态度。
韩东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情感、意境和语言三位一体,所以,有了好的意境,才会有好的诗句,而有了好的意境,便有了好的内容和情感。
”正如前文所说,语言既是一首诗歌的外在形式,也是诗歌的内在精神。
韩东曾说:“最初的诗歌创作都源于偶然,那时不可能去考虑更多的语言之外的问题。
我不敢说诗歌的每一种形式都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但肯定的是,每一种形式都会有它的特点。
”他不想用一种框架来约束诗歌的创作,只想尽量在这些形式里找到一种契合。
从《在高速公路入口》《竹林七贤》到《我们的情人节》《两个黄鹂鸣翠柳》,韩东总是试图在形式的探索中,捕捉最真实的情感。
或许是受东北乡村生活经历的影响,韩东在诗中构建的多是辽阔、苍茫的画面,他常说:“我要做的诗不是靠词藻堆砌起来的,而是在平淡的描述中使读者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生命力。
”
“我听见你的声音像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留着岁月的痕迹”这种形式的表现,并非故意标新立异,只是源于生活的体验。
但同时也使得作品多了一份内敛和沉静,更加值得细细品味。
另外,由于《诗刊》杂志的连载,韩东逐渐开始被读者关注。
在他看来,“写诗的人和被写的人永远不会分离”,这也是韩东一直坚持的观点。
也正是他的执
着,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韩东,了解了他的诗。
或许很多人认为诗歌太难写了,以至于很多写诗的人被迫放弃了,但韩东却认为诗歌就是“外国人眼里的一首中国民谣”。
诗歌最好不要讲太多技巧,否则会变得没有意义。
简单的语言,加上个人的体验和感悟,这样的诗,不就是读者需要的吗?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在韩东看来,文字的最终目的是呈现给读者一种完整的自我。
无论是通俗易懂的表达,还是用形象思维串联起来的文字,诗歌都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而不是炫耀技巧,他相信,“即使再华丽的辞藻,读起来也缺乏美感。
”虽然年轻,但已经出版了几部小说集的韩东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在他看来,诗歌必须回归本心,顺势而为,方能长久地发展。